三、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度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以往的发展道路将难以为继,我国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源泉。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城镇化便是一个最好选择。同工业化相比,城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创造需求,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消费品市场扩张等多方面都能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城镇化不仅表现为城镇空间的扩展,更重要的表现为人口的集聚和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会产生巨大的收入增长和消费转换效应。根据1978年。2013年数据,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见图4),已接近世界城镇化率平均水平: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万个。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中长期看,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未来5年,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的有序实施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等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城镇化率仍将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按照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计算,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可提高到60%左右,城镇居住人口可达8.32亿人,比2013年增加1亿人左右。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蓝皮书》研究结果,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分别为17.6万元、10.4万元和10.6万元,全国人均13.1万元。据此测算,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步伐推进将带来超过1 3万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资。此外,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带来的收入增加和消费倾向提升所带来的消费增长,将超过3万亿元。两者相加,到2020年,城镇化推进平均每年可为我国带来2.29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
四、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将持续强化
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与资源和要素的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是分不开的。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11.6%,但消耗的钢材占45%、煤炭占50.2%、水泥占54%、能源占21.3%。我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经济总量的继续扩大,资源和环境硬约束将明显加剧。以能源为例,2004年制定的《能源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左右,事实上2004年就突破了这一控制目标,2013年为37.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的14.5亿吨标煤翻了一番多。2000年—2013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能源消费量大约1.8亿吨,即使今后7年每年新增能源消费量控制在1亿吨以内,到2020年也将突破44亿吨标煤。如此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我国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50%,从而对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形成了明显的约束。与此同时,近年来雾霾问题频现,水土污染严重,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与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喝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空气”的需求相比,形成强烈反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