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来说,人不可能脱离圈子而存在,性别、年龄、爱好、经历……都可划出不同的圈子,圈子本身亦非什么洪水猛兽,朋友圈、同事圈、校友圈、老乡圈,其中也不乏积极向上者,但若有人利用圈子破坏法纪、牟取私利才是坏事。在这些已经异化了的“圈子文化”中,根本不见什么“文化”,而是应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句老话。官场“圈子文化”的形成,主要还是出于利益结盟。官员不是不能有圈子,但不能以利益为导向刻意营造圈子,讨论业务、互相勉励、共同进步,这样风清气正的圈子当然可以有。
官场“圈子文化”就是一个以“权”和“利”为中心所作的大大小小的圆;官场“圈子文化”并非是同志加友谊的关系,而是一种利益联盟。这种“圈子文化”轻者是以江湖义气,哥们义气为纽带结成利益同盟;重者是以权力为基础,以利益共享为核心,相互抱成团,互为一体的、无形的垄断组织。官场“圈子文化”有三大危害:其一,圈子利益凌驾于组织利益之上。有的干部不惜破坏党纪国法为圈子成员谋取利益,却以牺牲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代价。其二,圈子关系凌驾于组织纪律之上,有人说:“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其危害性不言而渝。其三,圈子好恶凌驾于是非善恶之上,看事情不是实事求是,而是讲宗派、看亲疏,混淆是非对错。这种权力非制度化的运行,正是政治生态恶化的信号。
刘云山在中央党校的弘扬良好学风座谈会上提出,凡是到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都不能拉关系、搞小圈子。“小圈子”问题可以说是痼疾,危害不小。以史为鉴,为了正本清源、釜底抽薪,中央已剑出鞘,施以雷霆手段,决心斩断官场“圈子文化”的链条。在深入推进反腐和吏治改革的过程中,整治“圈子文化”刻不容缓。不打破政治圈子,政治文明建设、法制建设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斩钉截铁地提出:净化政治生态必须破除‘圈子文化’,共产党与山头主义势不两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