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13日将迎来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中国政府通过立法形式设立的国家悼念活动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公祭,是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设立国家公祭日之后,这段历史的悲悯将走出南京,让更多人了解侵略者的罪行,知道中国人民曾经遭受的苦难。国家公祭,也将强化大众的认知,让历史的记忆成为社会的记忆。为此,宣讲家网摘编相关文章,与大家共同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3日举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仪式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国家公祭日是一种培养国家意识的新符号
中华民族一向爱好和平,我们曾经放弃了对侵略国的战争索赔——对侵略国日本的战争索赔,1945年《波茨坦公告》中有明确规定。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时的美国等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撇开中国,与日本进行了一个交易,于1951年在旧金山签订并于次年生效的《旧金山和约》,强迫已经不能代表全中国人民利益的台湾蒋介石政府放弃我们对战败国日本的索赔。尽管如此,我们不仅没有再纠缠旧账,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多次千方百计地把友善之手伸向日本,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送去日本加强中日友好交流。但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政客却屡屡阳奉阴违,挑衅中国人民的心理底线,直把整个中华民族的怒火重新点燃起来,也让那些深埋在“万人坑”里的一个个冤魂再度苏醒复活……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不但可以警告这个罪孽深重又不愿悔改的邻国,同时也可以告诫自己的国民:要取得和平与安宁的幸福生活,就永远不能忘却历史、忘却苦难。
当象征国家权力的表决在人民大会堂通过后,每年的12月13日——这个带着国耻和痛苦的日子,从此就成为我们每个中国公民必须垂颅而默哀的日子。这是一种痛苦的选择,烙在心坎上的记忆,但它可以警示我们反抗侵略,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国家意识。【详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