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重建历史认同
国家公祭日是二战后各国反思和转化战争遗产的普遍国家实践,已构成国际惯例。公祭形式上,各国政要及民众开展大规模的集体敬献花圈、公开演讲等活动,在共同仪式中强化“想象共同体”(民族)的命运意象和实在性。我国关于二战的历史纪念活动,以南京大屠杀为例,长期处于民间和地方层次,比如南京市的纪念活动从1994年开始坚持了二十年,但由于缺乏国家公祭的法律安排,在规模与影响力上颇有不足。与之对照的是,作为侵略国与战败国的日本,每年在国内以原子弹事件展开战争祭奠。
现代的国家认同已发展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民族文化层面,以历史命运共同体和民族主义精神为内核;二是政治法律层面,以宪法与公民权利为内核。各国基于民族国家利益与历史理性,均交叠运用这两种层次不断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团结。如此,则今年12月的首个宪法日和国家公祭日,当可共同作为国家认同建构现代化的新思维与新进路。【详细】
举行国家公祭的多重意义
设立国家公祭日,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对内对外的意义是多重的。
其一,沉重打击日本右翼试图歪曲、抹杀历史的“翻案”企图。
一个民族不怕犯错误、甚至犯罪,但最怕无视历史、歪曲历史、亵渎历史。
其二,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
30多万,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中国人的生命。
其三,牢记战争悲剧,追求共同和平。
残忍、嗜血是人类扭曲的变态心理,是阻碍人类文明发展的毒瘤,理应受到全人类的唾弃。
其四,反思历史教训,激扬民族精神。
短短六个星期之内,30万骨肉同胞生灵涂炭,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残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力军力的孱弱。【详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