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立法铭记历史 祈愿和平
“慎终追远,”周永生认为,以国家公祭形式缅怀死难者,寄托哀思、不忘历史、汲取教训,有助于开拓未来。国家公祭日是为悼念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以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而设立。公祭活动旨在让世人勿忘历史,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这对妄图否认历史的日本右翼也是一种“震慑”。
近年来,日本政坛在右倾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从“慰安妇”问题到“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右翼分子动作频频,企图为日本侵略历史翻案、美化日本侵略历史。周永生认为,日本右翼势力四处生事,有着历史、法律、经济三个层面的原因。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不彻底,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算也不彻底,这就为日本右翼势力今日的猖獗提供了历史基础。当时,日本在美军的占领下进行了民主改革,政府保留了大量的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分子。因为冷战的原因,日本政府有意扶植了一批右翼分子,例如前首相岸信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其正好是一脉相承。
与德国相比,日本的情况迥然不同。德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不允许任何人为纳粹翻案,也严禁为纳粹歌功颂德。日本不仅没有类似的法律条文,还制定了“恩给法”,抹消了对侵略战争负有特定责任的领导者即“战犯”和“普通战殁者”的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恩给法”所涉及的人群大概有上百万,这些人成为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核心基础。
除此之外,经济方面的原因也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日本经济在衰退当中徘徊挣扎,日本民众期盼作风强悍的领导人掌舵未来,因此,日本政坛的右翼之风愈演愈烈。【详细】
国家公祭是面以史为鉴的镜子
近年来,虽然敬天敬地敬祖先再成时尚,但强调的也多是文化符号的意义,或者成为给地方经济发展搭建的平台,其本来意义已有所消散。相对而言,民间尽管失去了传统祭祀规范的许多内容,但仍然存在基于亲情的祭祀活动,而在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尽管仍然零星存在,比如为“9·18”事变悼念、为“5·12”大地震悼念,但没有制度化规定。
那么,今天需不需要设立国家公祭日?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说过去因敬天敬地敬祖先而创造的祭祀文化,反映了一个文明的成熟,那么今天是否会忘记历史,也在考验一个民族是否成熟。
国家公祭日提供的庄严感,有助于恢复历史的庄严,特别是在虚无主义消解历史的价值判断之时。历史的荣耀和悲情,需要我们正确体会;国家公祭日提供的舆论平台,有助于帮助我们连接历史和现实,为我们找到历史中的正确定位;国家公祭日有助于我们回顾审视历史悲剧,维护基于历史形成的判断,防止历史被人为歪曲。而这些对于历史的冲击,一直在发生。
南京大屠杀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国家公祭日就是通过直面历史上的悲情时刻,以达到以史为鉴、警示后人的目的。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不乏对于悲情时刻的记录。以什么样的历史悲剧作现实的镜鉴,有不少选项。为什么确定的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不是其他?【详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