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树立法治思维推动金融改革发展(2)

云南:树立法治思维推动金融改革发展(2)

摘要:法治思维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处事态度上对于法治的内在认同和追求上,是比具有法治观念更高一层次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在实际生活中“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靠法”。金融业改革发展的目的,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当前推进金融法治建设的几个重点

金融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金融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贯彻执行等完整过程。当前,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金融法治建设,通过立法先行,引领和促进金融业改革发展。

一是进一步补充修订金融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需要尽快修订《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信托法》等法规,明确界定金融机构经营范围、规范信托等资产管理行为。另一方面,要在交叉性金融产品监管和混业经营方面出台规范性文件,弥补现有监管体制存在的监管真空。

二是通过立法明确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限和风险处置责任。目前地方层面的微型金融机构经营活跃,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建立地方层面的经营监管体制,在监管信息的获取及全面性方面,比中央单层监管更有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按照“中央管全国,地方管区域;中央管公众类机构,地方管非公众类机构”的原则,立法界定中央和地方的监管职责,才能形成统一全面有效的金融管理格局。

三是立法鼓励和促进金融机构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近期中央宣布将推动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周边国家的积极拥护。同时,国内金融机构也有向国外拓展业务的需求,需要组织研究《政策性银行法》,从政策性银行的定位、支持措施方面明确界定,让金融机构在企业走出国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后援支持作用。

四是加快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体系建设。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业自律机制,逐步构建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务纠纷解决机制,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公众金融教育服务体系。

五是加快维护金融市场环境若干法律的立法进程。《存款保险条例(草案)》开始公开征求意见,在推动商业银行成为风险自担、经营自主的市场主体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接下来,还应尽快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法》,明确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途径、选择标准、处理程序、债权人利益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等内容,从而彻底把金融机构推向市场,成为真正按市场原则经营的企业法人。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行长)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