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可欺,创新无穷期
这起“少年维权记”还在继续,围绕“是否侵权”,各方议论越来越多。很多疑问或许还需交由时间来裁定,不过,无论是少年“维权”,还是优酷“道歉”、陌陌“尊重”,至少说明,“尊重原创”“尊重梦想”,是当事各方一致认可的。
一场本是“杯子里的风暴”,成为了持续发酵的大众话题,甚至引出对创新、维权、梦想的大讨论,既证明一个好创意确实拥有可期的商业价值,更表明:推崇创新、唾弃抄袭,是大众朴实而坚定的立场。
创新为何重要?它是从制造到创造的桥梁。当人们为中国制造横扫世界欢欣鼓舞时,很多有识之人也在为“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事实感到隐痛。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场上,中国制造的喇叭“呜呜祖拉”销量惊人,吹出了最强音,但生产企业却没赚到多少钱。原来,企业缺少知识产权意识,拿着设计图纸却没想到申请专利,更缺乏定价权。这些让人笑不出来的结果,同时佐证了那句著名判断:“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的确如此。纵观近现代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不难发现,凡是知识进步与经济繁荣的国家,都是知识产权制度健全与完善的国家。对这些国家而言,知识产权既是发展战略的选择,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莫不如此。
事实上,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在逐步加深。去年江西一起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刑事案,判处罚金总额高达3700万元,创全国同类案件罚金数额之最。今年快播甚至因侵权就被罚了2.6亿元。处罚力度的加重,传递的是国家层面对侵犯版权行为零容忍的态度。而创新,也成为更多企业的自觉追求。虽然我们尚未摆脱“衬衫换飞机”的尴尬,但“高铁换大米”“高铁换牛肉”的出现,表明中国制造开始向“智造”“创造”飞奔过去。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前几天透露,国家正准备支持建立一个总的平台,加强对新闻作品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你们互联网,光吃免费午餐,奶牛谁来养?”这句幽默形象的话,引起了强烈共鸣。而不久前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更是明确强调,严厉打击网络侵权、窃密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发展中做好监管工作,让互联网更好成长,根深叶茂,引领创新创业新潮流。当互联网为创新插上更大翅膀,能不能激发更多原创力,能不能尊重原创者的劳动、维护原创者权益,关系到创新能飞多远。
“知识产权制度,是为天才之火添上利益之油”。知识产权的本质就是鼓励创新、保护创新。当国民的创新精神不断被激活,当知识产权制度更加健全,少年与优酷的“战争”或会绝迹,而更多插着翅膀的少年追逐着梦想,一个傲然挺立的创造大国、强国或许不会太遥远。
少年不可欺,创意保护仍难期
创意产业由来已久的抄袭、剽窃之风,不经意间触发了一位19岁少年的愤怒。于是,便有了这场名曰“少年不可欺”的维权事件,有了众人一拥而上的齐声力挺。身处风暴中心的Niko ,凭借其“少年”的青春意气,以及“弱者”的角色定位,让自己的一纸控诉,看起来极具煽动性和感染力。不经意间,作为围观者的网友,也便产生了极强的代入感——他们乐于通过点赞、转发等动作,来寻求“捍卫版权、讨伐巨头”的某种正义的快感。
必须承认,《少年不可欺》一文很有说服力。其不仅叙事清晰、逻辑完整,更贵在有图有真相,俨然是“铁证如山”。鉴于此,也就难怪众多网友,会不遗余力选择支持Niko了……在一般公众看来,广告片《追气球的熊孩子》简直就是“版权剽窃”的典型案例。然而,优酷的最新道歉信中,却表示“在法律范围内,其尚不能认定为侵权”。事实果真如此吗?民众的观感,与法律判断,难道会再一次相背离?
倘若诉诸公堂,该案将如何宣判?对此,即便是专业人士,想必也会有不同见解吧。但确知的是,“少年不可欺”事件的确暴露了,国内创意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普遍困境。这一方面体现在,原创者无法采取排他性的技术措施,来留住自身创意。所谓“创意”一经公布,便有被轻易抄袭和仿冒的可能;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针对“创意侵权”难以展开法律追责。众所周知,“创意”不同于商标、包装等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客体。依法主张权利,缺乏可操作性。
非但如此,即便民间认知中,对“作品创意”的界定也存在争议。在此事中,便有一种声音认为,“‘用气球拍摄地球’早已有之,Niko自己就是个抄袭者”。对此,又该如何理解呢?为之求解,或许又要涉及对“创意”和“创意实现方法”的讨论了:既然Niko操作航拍的具体方法,具备一定的原创性,那么其他人照搬照抄,就显然不妥……诸如此类,对“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其实还有很多有待精确厘定之处。
在少年不可欺的情绪飓风过后,对作品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变得更好吗?或许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我们何时能从那种狂热的正义攻伐中抽身,转而耐心推动一套更现代、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