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成录取参考”应规避身份落差

“综合素质成录取参考”应规避身份落差

今年九月,国家发布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整体方案,16日,教育部正式出台了两个相关的具体配套方案,通过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进一步探索打破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教育部在方案中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提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要求,制定具体办法,于2015年年底前报教育部备案。(12月16日《法制晚报》)

综合素质成录取参考,具有导向意义。虽然,唯分数论的弊端早已被看到,但由于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重大性,导致考生在准备高考时,无法顾及综合素质的发展。结果,本应起到选拔人才作用的高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选拔考试人才的高考:那些综合素质突出或专业特长鲜明的考生,往往因为高考总分不够高,面临无学可上的风险;而那些顺利通过高考的学生,也经历着一些个人成长中不可绕过的问题——在大学生活突然丰富之后,很多学生除了学习还是什么事都不会干,什么事都不愿干。这离我们所期待的全面发展,显然有较大距离。

有人说,这容易解决,只要强调综合素质的重要就可以了,难道考生与家长不知道综合素质对考生的重要性?这么说看似没有问题,没有人不希望全面发展;但现实是,当高考指挥棒依然存在和有效时,一些考生及其家长就可能暂时放弃发展综合素质的需求,他们更迫切的目标是考上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之后,是否错过了培养综合素质的最佳时间,这是他们没有办法平衡的。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去均衡,也没有决心牺牲高考复习。如果非要做一个选择,他们当然还是会优先选择高考。对于国人来说,高考还是改变命运的最大机会。所以,外部的号召是没有用的。

这就需要将综合素质纳入高考录取,通过高考录取的改革来引导人们重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教育部对高考录取进行改革,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当人们看到之前忽略的思想品德、艺术教育、身心健康、社会实践都作为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成为高考录取的指标时,人们必然会把这些方面作为备考的重点,无论他们对此是否具有内心的认同和自发的兴趣。这其实已经起到了效果。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些综合素质都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即便他们在培养这些素质时持有的是功利思维,从结果看,他们的综合素质也的确都能够得到提高。这就是高考指挥棒的意义。

也有人会担心,这是否会造成新的不公平,毕竟软分数没有硬分数来得直接。这个担忧其实比较容易解决,只要做到纪录属实和评价客观,软分数一样具有公信力。当然,前提是学校在纪录学生日常表现时,必须以事实说话。比这个担忧更隐蔽的问题是,这些综合素质的考核是否会造成新的落差——不同群体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存在落差,而且这种落差随着接受教育的增加越拉越大。这是因为,一些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家庭条件和社会条件,比如艺术素质培养。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艺术教育的氛围和条件都是缺少的,他们的家庭不太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有意识地接受艺术熏陶。此外,一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家庭背景和社会公平作为支撑,比如专业实践的培养。一些家庭的孩子可以轻易找到感兴趣的实习单位,但一些家庭的孩子即便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长,也未必能获得一个入门实习的资格。这种问题,在大学生实习和就业中同样存在。

如果这种隐藏的身份落差没有解决,综合素质纳入高考录取的公平性就要打上一个问号。对于很多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来说,综合素质纳入高考录取的确能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改变,并且能让他们如鱼得水。而对于那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来说,这个改革则可能让他们处于一种新的劣势当中。所以,即便改革方向不用怀疑,改革效果如何体现,配套措施如何跟进,也是综合素质成高考录取参考后的思考重点。这是为政策叫好之外,应有的冷思考。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