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反腐、经济转型、民生……一年来,中国在多领域都有改革“大动作”。中新网梳理了一年来社会关注的“高频词”,通过它们,可以索引这个国家前进的方向……
依宪治国
今年,在中国政治领域最重要的大事之一莫过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中共首次在中央全会上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把12月4日设为国家宪法日,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以宪法为基石,以法律的刻度作为社会治理的准则,新的“法治纲领”如何贯彻到治国理政的行动中去,如何内化到民众生活中去,引人期待。
新常态
在执政者不断更新发展治国理政思路的同时,中国经济在2014年也面临着“近年来少有的错综复杂局面”,“新常态”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5月,习近平在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细化阐述,将新常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容忍经济增速放缓、正视产业结构矛盾,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多了客观认识的理性,多了从容应对的自信,同时也有了在新的“常态”中厚积薄发的成熟心态。
简政放权
面对新的“常态”,原有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市场化配置资源成为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进一步理顺权力运行关系,减少甚至剔除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原生阻力。2014年,中国简政放权达到“空前”地步,自去年5月至今年11月,国务院已先后7次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本届政府前两年中央层面的核准工作量总共大约减少76%。“缩回政府的手,空间让给市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目标。
沪港通
今年,在经济领域还有一件备受关注“新事物”就是沪港通。4月10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批准上交所和港交所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交易所买卖港股和A股。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启动,两地证券市场实现联通。沪港通实现了两地市场互补,互惠互利,顺应了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两地的意义都远超金融本身。
海外猎狐
今年,中国外交也在为反腐助力。7月22日,公安部部署“猎狐2014”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先后从60个国家和地区抓获外逃经济犯罪人员428名。反腐追逃等多领域的合作,反映了中国参与全球腐败治理的巨大成就,也表明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与中国进行制度协作的共同愿望。中国的反腐已融入世界反贪战的大格局。
打虎拍蝇
猎狐行动是中国反腐剑指海外,而国内反腐主旋律可谓穿云裂石。政府重拳反腐,掀起查办贪官污吏的“暴风骤雨”。今年来,仅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案件查处”栏目中就公布了500多名官员被调查或处理的消息,其中副部级以上便有32人。周永康、徐才厚、苏荣等“大老虎”的落马,以及部分地方“塌方式腐败”、“小官巨腐”等屡被提及,凸显中共“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决心。
专项巡视
反腐风暴持续,落马官员在数量上不断刷新纪录,反腐手段的创新也颇引人关注。1月,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提出,“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探索专项巡视。”3月起,中纪委就分两批对6家单位进行了专项巡视试点。根据安排,今后大多数巡视任务都将通过专项巡视来完成,这将成为巡视工作的“新常态”。中国“反腐三部曲”撒下党内整风肃纪的大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