亵渎屈辱不是一个人的悲哀

亵渎屈辱不是一个人的悲哀

这两天,一组拍摄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的照片,引发众怒。图中,两名身着T恤的年轻男子,摆出各种“不雅”姿势,与纪念馆外的群雕合影,非常不严肃。不过,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照片中的情况,并非个例。(12月17日《现代快报》)

年少难免轻狂,总会有一些出格之事。但是,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的群雕前,做种种不雅的动作,显然不是轻狂与无知所能形容。且不说作为人对逝者与亡灵应有的尊敬,单纯对苦难屈辱历史的虚无,可以说到了没有是非,没有爱憎的地步,富有朝气的年轻躯体沦为精神与灵魂的空壳,显得邪气十足,悲哀之感陡从心生。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哀吗?我想,一个孩子怎么会这样?成长过程中,精神的培育与灵魂的塑造都到哪里去了?去年,有媒体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调的大学生都不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哪一天。小调查而大问题,说明对那段历史我们正在被群体性有意或无意地被忽视,缺少了对历史的全面了解,对于我们从哪里来,将走向哪里去,至少在民族情感上是方向的迷失。在国家公祭日庄重缅怀、沉痛反思的语境下,这么一组照片的曝光自然显得格外打眼。同时,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情感是多么必需。

个案不是孤例,同样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的人合影时,表情嘻嘻哈哈;还有人会跨过水池,直接站在雕塑底座上,有的人甚至会坐屈身逃难的老者雕塑上拍照。类似的,在烈士陵园、革命历史事件纪念馆也时有发生。群体性的无知与历史情感的虚无,折射出畸形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苦难的历史,对于烈士、英雄,在文化消费主义至上的今天,居然成为了消费的热点,甚至自我炒作的噱头。

如抗战这一段落后挨打的苦难史,在我们的影视甚至生活中,抗战成了传奇甚至是游戏。近几年满荧屏的“打鬼子”,有几个不是在消费历史的伤疤,戏说多了,历史的真实难免不会幻化成思维的虚无。前些年,还有影视景点居然推出了“鬼子抢花姑娘”的体验游戏,真是荒唐透顶。现实中,一些抗战的著名遗址、烈士墓地,被让位于地产的金元,对比热衷于“西门庆故里”之类的荒诞不经,又是何等的无奈。至于网络上,面对一些恶意造谣中伤刘胡兰、雷锋、邱少云等英雄的段子,竟然被不少青少年津津乐道并热传。

凡此种种,也可见民族精神与民族灵魂培育的土壤是如何的贫脊。培育民族精神、锻造民族灵魂,离不开每个个体,更离不开对青少年的教育。今年国家以人大决议的形式确立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并分别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以国家的名义号召国民牢记历史。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然而,仅有此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更鲜明的态度,更严厉的措施,对于什么该倡导、什么该禁止、什么该惩处,划出是非分明的底线,澄清教育与文化环境,确立鲜明的价值导向,让每个国民尤其是青少年明确区分那些永远都是观念与行为的禁区。特别是在历史教育有系统周期的情况下,还须将尊重旅游地的历史与尊重历史情感,变成孩子的基本常识和行为准则。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