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8月3日报道,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海洋经济顶住压力、稳中向好,呈现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初步核算,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海工装备建造市场三大指标继续位居世界第一。
2025年上半年的经济答卷,海洋经济以5.1万亿元生产总值、5.8%同比增速交出一份超预期成绩单。在全球贸易波动的背景下,这片深蓝领域不仅成为稳增长的关键引擎,更在船舶制造、清洁能源、深海科技等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数字背后,一场从近海到远洋、从资源开发到科技引领向海图强的深刻转型正在重构中国经济的海洋版图。政策支持、技术深化和绿色转型成为驱动海洋经济“质升量增”的核心密码,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海洋传统产业发展稳中向好,海洋新兴产业聚能起势。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项目涉及投资超5000亿元,海洋空间资源和能源供给水平持续提高。海洋食物、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涉海企业生产经营预期向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深海探测与资源开发技术取得新进展,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海洋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展现出较强韧性,智慧绿色港口建设加速推进,海运外贸航线布局持续扩容。
2025年上半年,中国海洋经济以5.1万亿元生产总值交出超预期答卷的背后,是智能造船中枢崛起、海上风电激增199.4%,深蓝科技正重塑中国海洋产业格局的结果,是中国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与发展的生动体现。
一方面,传统产业韧性支撑增长,船舶工业的“智能跃迁”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缩影。全球每10艘新船订单中,超过6艘由中国船厂承接,昔日“世界工厂”正蜕变为“智能造船中枢”。另一方面,资源与科技深度融合,海上风电、“蓝色粮仓”,成为中国深蓝经济的增长密码。此外,新兴产业创新多点突破,产学研融合、数字化转型、绿色变革等企业创新策略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烟台“金仓一号”智能养殖网箱技术、温州“声波无网海洋牧场”等微观实践,正汇聚成产业变革的时代洪流。
值得一提的是,当福建开通首条直航厄瓜多尔集装箱班轮、嘉兴港首条地中海航线启航时,中国海运网络已悄然覆盖全球。上半年海运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1.1%,其中船舶出口大幅增长20.0%,风力发电机组零件出口增长13.7%。高端装备出口竞争力折射出“技术溢价”取代“价格战”的转变。更深远的布局是,我国已建成23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29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天津港实现30万吨级船舶“零待时”作业。这套智能港口标准正通过“一带一路”输出,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复刻中国方案。
上半年,国家宏观政策支持、数智技术深化应用、绿色转型加速推进形成的强劲合力,通过“传统升级+新兴培育+资源保障”三维联动,推动中国海洋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双升” ,为海洋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能。预计全年增长率将突破6%,推动海洋经济在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中实现新跨越,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宣讲家网许华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