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今夏再度成热门文旅目的地

千年运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今夏再度成热门文旅目的地

据8月2日《北京日报》报道:这个夏天,位于千年大运河畔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再度成为热门文旅目的地——环球影城里,游客与小黄人、功夫熊猫一起“蹦水迪”;大运河博物馆中,“看·见殷商”专题展览迎来一众国宝级文物;月亮河夜市上,300多道地方特色美食受到外国博主点赞……

image

6月13日,在北京通州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的遗址展厅内,参观者在观看不同时期的考古文化层展示。新华社记者 罗鑫 摄

北京城市副中心自规划建设以来,这片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使命的区域,便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建设征程。在北京城市发展的版图上,城市副中心正以蓬勃的活力崛起,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典范。这片土地通过生态优先的绿色布局筑牢发展基底,凭借文化引领的古今融合塑造城市灵魂,依托产业驱动的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在协同推进中书写着新时代城市建设的精彩篇章。

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为城市副中心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灵魂。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绝非简单的景观堆砌,而是以“留白增绿”的智慧构建起城市生态屏障。这里不仅是草木繁茂、鸟兽栖息的自然乐园,更是通过露营、骑行等休闲场景的设置,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的有机统一。园内错落分布的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更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深度融合,让市民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获得精神滋养。通州区成功创建北京平原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的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当森林入城、推窗见绿成为常态,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更以优质生态环境吸引着八方游客,为区域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生态资本。我们要进一步织密生态网络,将绿心公园的建设经验延伸至更多社区街角,让“步步见绿、百米见园”成为副中心更鲜明的生态标识,使绿色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与游客。

文化引领的建设路径,让城市副中心在古今交融中焕发独特魅力。路县故城遗址公园“馆园一体”的创新设计,突破了传统文物保护的边界,使汉代城址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活态文化空间。游客漫步其间,既能通过出土文物触摸历史脉络,又能在园林景观中体会时空对话,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传承有了更生动的载体。与之相邻的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副中心站,以“站城高度融合”的理念打破功能割裂,将交通疏导与商务服务、文化展示等功能有机整合,使现代建筑与历史遗存形成视觉与精神的双重呼应。大运河畔规划建设的全球最大高线公园等“超级工程”,更将文化元素植入城市肌理。我们坚信,进一步深挖运河文化、故城文化的时代价值,通过举办更多跨界文化活动、开发特色文创产品,让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的体验经济,就一定能让副中心的文化魅力既深植历史又引领潮流。

产业驱动的强劲引擎,为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运河商务区的金融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北京绿色交易所通过碳配额有偿竞价发放等创新实践,将金融工具与绿色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为区域经济装上“绿色引擎”。在先进制造领域,汽车、集成电路等企业的链式集聚,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数字经济的多元发展与商务服务的加快升级,则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这种多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不仅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提升,更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使“宜业”从政策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形成人才与产业相互吸引的良性循环。面向未来,我们要持续强化产业政策的精准性,在巩固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前沿科技领域的布局,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让副中心不仅成为产业集聚的高地,更成为创新活力的策源地。

从绿色家园的生态基底,到文化高地的精神滋养,再到产业沃土的经济支撑,北京城市副中心以生态、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建设实践不仅为超大城市空间优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更彰显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唯有将宜居、宜业、宜游有机统一,才能构建起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现代城市。

(宣讲家网 黄登明 )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灿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