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气的“青春”误人的“片”

暮气的“青春”误人的“片”

电影《匆匆那年》上映六天,票房即突破3亿,成为市场黑马。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到《匆匆那年》,青春片成为近年来的市场新宠,战绩喜人。然而青春片的口碑越来越差。有网友总结称,这些青春片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女神出现,闹别扭,女神堕胎,女神出国,回忆与重逢。再加上“老歌标配”,万变不离其宗的老套路已越发让观众生厌。(12月16日《中国青年报》)

青春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上了年纪者一旦提起有关青春的日子,多半会神采飞扬,内心与脸上表情充满快乐和甜蜜。故近年来,打着“怀旧牌”的青春电影颇受观众青睐,一些青春片也籍此赚得盆满钵满,比如《匆匆那年》。上述报道中所说的“青春片的口碑越来越差”也确实日渐呈现。除了“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之外,一些青春片还因胡编乱造,加入不少超现实的内容,而“架空”了观众的青春记忆。

就拿青春片常表现的堕胎情节来说,从《致青春》、《同桌的你》到《匆匆那年》都有这种滥俗情节,惹得网友频频吐槽:“《致青春》里有打胎就算了,《同桌的你》也打胎,《匆匆那年》还打胎,这几个片子干脆改名叫《同桌打胎》、《打胎那年》好了。”没经历过堕胎的青春就不是青春了吗?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仍是保守年代,至少在开放中仍带着保守,怀旧青春片大肆宣扬堕胎恐不合实情。

有观众分析《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发现,三部电影有3次打胎,堕胎率高达100%;异地出现“小三”,分手率100;女神渣男,车祸率33%。因此将这三部电影比喻成“三胞胎”。当初吻、出轨、堕胎、三角恋等屡屡出现于青春片,它们所表现的“青春”到底有多少真实性?这样的“青春”可能只是个别人的奇特人生景观的展示,甚至连个别人的人生景观都不是,自然难以达到与观众对话人生的高度。

当青春片热衷于表现“庸俗三宝”:堕胎、车祸、难到老;当青春片成为媚俗、低俗、庸俗的“集大成者”,当青春片荒唐地将个别青春问题频频无限放大,来标注那些年的青春……口碑越来越差,让观众高喊“别代表我”,以及青春片“暮气”重重,倒在其次,更大问题在于,它们会严重误导当今年轻观众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使之误认为他们的青春可以如此,甚至就该如此。这是相当可怕的。

正如青春拥有无比丰富的含义,会呈现千姿百态的状态,青春片也应拍出无比丰富、千姿百态的内容,除了爱情,还要精准地抓住青春的精髓,表现年轻人在苦难生活中的拼搏坚守,在激烈职场的创造进取等,甚至可以在青春的社会属性上作深度挖掘。除了观赏价值,青春片还要强调社会价值,多一点正能量,至少色彩斑斓一点、清新美好一点,不媚俗,不狗血,反而更易引发观众共鸣。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