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找准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实践的结合点,有效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究竟“如何化”?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毛泽东也一再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因而,大众需求是理论传播和发展的最初动力或是第一推动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到多数人理解的理论普及过程,而且也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少数人运用到多数人运用的实践展开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武器”,只有与人民群众现实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通过群众的实践转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因而,找准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实践的结合点,有效回应大众的现实诉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行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点。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多的是强调传播载体等技术路径,而忽视大众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需,科学理论和大众实践呈“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理论因为没有大众实践的土壤越来越抽象、神秘和僵化,其科学性必然受到诘难,另一方面,理论因对大众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现实诉求得不到及时的回应而体现出“钝性”。
找准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实践的结合点,必须切中时代特点、贴近群众生活,直指群众最关心的利益、最迫切的需求和最困惑的认识,采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平实语言和多样化形式,把涉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系列问题阐释得紧贴现实、鲜活生动、简明易懂,客观真切地回应现实生活中大众“说不清”、“理还乱”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感情上亲近人民大众,内容上靠近人民大众,形式上贴近人民大众。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