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朝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王公贵族在时代转型之际,尽管也尝试借用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变革,但从根本上而言,他们对西方思想、制度的认识仍停留在极为初级的阶段,更多则是借用传统的政治经验,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清朝统治者借鉴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兴衰败亡的经验教训,从统治思想上对中国原有的统治体系增减损益,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统治模式。
维系清朝统治的部族利益和儒家学说,是王朝权力的重要支柱。清政府实行的预备立宪、平满汉畛域,与其权力维系是相矛盾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清朝统治者在面对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历史大势面前,又力图维系王朝国家的存在,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贵族形象趋于固化
王公贵族逆历史潮流而动,影响了时人和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晚清之际,中国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进步人士对秉持清廷大权的王公贵族极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私家笔记、小说报刊之中,都开始出现“丑化”王公贵族的倾向。特别是随着革命风潮的兴起,王公贵族腐败无能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清朝灭亡之后,虽然仍有一部分遗老遗少抱持对前清的忠贞,但他们也认为亲贵秉政是导致清廷覆灭的重要原因。他们对亲贵形象的书写和描摹,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亲贵顽固保守的印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的历史记忆,就呈现出独特的面相:对满族贵族的述论主体不一,结论却大同小异。在后世的历史书写中,一些研究者往往对清末民初的王公贵族进行简单分类,冠以“顽固”、“无能”、“腐败”之类的词语,而在政治评价上,则主要以“保守”、“落后”名之。这类标签看似能够解释这一群体的主要特点,其实是在对问题做了抽象和简化之后所得出的评价,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看法。这些结论往往并非来自扎实细致的史学研究,而是借鉴了清末以来人们记忆中的固有印象,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历史的复杂性。
辛亥革命推翻旧制,使历史变化呈现出诸多新内容。但是,辛亥革命也有妥协,保持了历史变化的连续性。时人和后人往往以辛亥革命为界限,将中国近代史划分为“专制”与“共和”两个阶段。在人们追求国家富强及民主自由时,批判清朝专制制度,自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清末王公贵族的社会形象。换而言之,在近代民主革命的大潮之下,王公贵族这一群体始终是革命的对象之一。人们有关他们的历史记忆,自然更多与“专制”联系在一起,“顽固守旧”也就成为他们的主要面相。此种情形当时较为普遍,也具有很大的时代合理性。不过,这种千篇一律的看法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得研究者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先入为主的陷阱之中。
要理清历史记忆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已经形成的社会记忆有时甚至成为学术研究中习以为常的价值预设,改变起来难上加难。对史学研究者而言,厘清基本历史事实,“了解而批判”清末王公贵族之取向,仍是必要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