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书写:政治转型中的晚清贵族形象

记忆与书写:政治转型中的晚清贵族形象

晚清之际,中国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进步人士对秉持清廷大权的王公贵族极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私家笔记、小说报刊之中,都开始出现“丑化”王公贵族的倾向。特别是随着革命风潮的兴起,王公贵族腐败无能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1

清末,各种政治势力此消彼长,互动角力。在这一过程中,王公贵族身处政治变革的焦点,在面对政治转型之时提出许多“应对之策”。不过这些对策多逆历史潮流而动,不仅未能发挥正面效果,反而在客观上瓦解了王公贵族的权势,加快了清王朝的灭亡。晚清时期王公贵族的这些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其形象的记忆、书写与描摹。

从天潢贵胄变身平民百姓

清末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发生根本转变的时期,民众的主体意识凸显,贵族权威渐趋衰落。从政治变革的实际状况来看,清廷政治权威的衰落也加剧了王公贵族政治权势的式微。贵族阶层被迫或主动推进政治变革,其目的意在保存君权政治体系,维系自身的特权。不过,实际效果却截然相反,他们提出的诸多应对之策,反而对其特权地位造成消解之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满洲特权存在的不合理性,甚至有些满人都认为皇族不应享有特权。特别是满族贵族借政治变革强化自身权势的做法,更引起时人对皇族参政的非议。

民国建立后,满族贵族失去了清廷的庇护,从天潢贵胄变成平民百姓,有些人甚至沦为乞丐。对他们而言,这一过程是漫长而又痛苦的,彻底破除了其自我优越意识,促使他们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从首崇满洲转向五族平等

清末民初,不仅是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联合”的重要阶段,也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彻底崩溃的时期,不仅对普通旗人影响深远,而且对贵族阶层影响甚巨。清王朝主要以八旗制度作为其统治基础,优越的种族意识构成了贵族政治文化传统之一。然而,清末的社会变化,特别是革命风潮的突起,由平满汉畛域所彰显的民族矛盾,对清廷统治基础造成极大威胁。

从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到,王公贵族借用西方政治文化,也仅仅是为了强化其统治,所谓“预备立宪”最终沦为骗局,立宪人士美好的宪政愿景,只能变成一厢情愿的空想。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满族贵族面对尖锐的满汉矛盾,消除满汉之间的差异,调整满汉之间的利益格局,维系皇族的特权,在维系清廷统治的同时,却也构成消解满族贵族原有种族意识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会促进中华民族一体格局的稳固和发展,对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各民族合力应对外来侵略,具有积极的作用。不过这绝非满族贵族主观之取向,而是他们迫不得已应对时代变化的结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