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观念需为政策托底

户籍制度改革,观念需为政策托底

摘要: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这一最根本的原始行为,最基本的劳动力资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当然,分工不同,担当也有所不同,对于城市化进城来说,尽管科技无疑是第一要素,但是科技变现是要通过劳动来实现,那么,这就关系到上层建筑需要牢固的地基来托底的问题,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7月3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再次上路。但究其根源便可发现,户籍制度改革的难度依然很大(7月31日第一财经日报)。

经历了计划时代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随着昨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下发,终结了其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使命,即将成为历史,在《宪法》的框架内走入人权的平等时代,“农民工”这一特定时期带有“歧视性”的称谓也即将消弭,被人为割裂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管理步入统一时代,打破“农业”与“非农业”的政策壁垒,正如《新京报》社论所说,迎来“真正的平权时代”。

但是,“称谓”樊篱的打破相对容易,平衡附着在“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之上的身份福利道阻且长,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这就需要官民上下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固有的思维和固化的观念。即就是说,户籍制度改革,需要改变观念来拖底。

欣喜的是执政者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公安部副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坦诚户籍改革的难点之一,就是“许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长期与户籍直接挂钩,难以剥离”。这一问题实质不在于之前的“农业户口”,在于长期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政策的“非农户口”身上,他们担心的是“农业户口”、也就是“农民工”“入市”会抢占固有意识里属于自己的蛋糕,比如孩子上学、保障性住房等问题,会不会原来享有的优质资源被挤掉?当然,这份担忧也不无道理,毕竟原有的“农业户口”在城市呆不下去的时候,乡村还有一亩三分地来保底,但“城市户口”就没有了退路。

针对这一问题的忧虑,《意见》明确提出了“四项原则”,特别是第四条强调“统筹配套、提供基本保障。”意在解决后顾之忧。另外,有媒体提到户籍制度的推进关键在资金,根据2013年7月,中国社科院发布《城市蓝皮书》称,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分别为17.6万元、10.4万元和10.6万元,全国平均为13.1万元/人。这一点上,无论怎么说,“农民工”在城市所创造的价值与此不可同日而语,关键问题还是前面提到的思维观念。

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这一最根本的原始行为,最基本的劳动力资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当然,分工不同,担当也有所不同,对于城市化进城来说,尽管科技无疑是第一要素,但是科技变现是要通过劳动来实现,那么,这就关系到上层建筑需要牢固的地基来托底的问题,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由此回到“农民工”问题,长期以来倍受“歧视”的原因,在于他们城市中所从事的是最底层的工作,比如建筑工人,比如环卫工,比如搬运工。可以说,是他们给快速地城市化进程拖了底,但城市人在享受各种优越福利的时候,却对他们抱以“歧视性”的眼光。

所以,户籍制度的改革,从政策层面给了之前的“农民工”一个有尊严的“称谓”,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固化”思维,尚需观念的与时俱进。

首先弘扬“勤劳”这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树立起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光荣这一最朴素的价值观念;其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唯利是图”的庸俗观,当前社会蔓延的“狼性思维、不择手段取利”的论调严重玷污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伦理哲学。只有改变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扭转之前的“户籍歧视”,也就是说才能消除等级歧视的观念,才能为户籍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托底。否则,政策只是一纸空文,看起来很美,执行起来很难。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