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4-2025)》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4-2025)》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围绕北京市公共服务布局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从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呈现一年来北京市公共服务发展总体情况。2024年以来,北京市以首善标准引导公共服务发展,着力构建均衡、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人民对于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全书主要观点如下:

观点一: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2024年,北京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中位居第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7.2%,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全面落地(P2)。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坚持“四个面向”,改革组织模式、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开放创新环境,成果转化显著(P50)。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升级”三阶递进体系,形成从源头创新到终端落地的完整链条,人工智能芯片、集成电路材料等前沿领域技术实现突破,技术成果落地率显著提升。(P65)

 

观点二:北京加大统筹力度,多路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集团化办学上,全市已覆盖超75%的中小学,朝阳、海淀、丰台等区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城乡共同体建设上,全市基本建成全覆盖式的市区校城乡一体化机制,搭建起城乡学校间的共建共享平台,365对“手拉手”结对活动覆盖所有乡镇义务教育学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有序流动。新优质学校上,全市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载体、新动能、新机制、新优势”为核心,结合各区情况推动新优质学校建设发展。(P73)

观点三: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构建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

权益保障上,养老金和工伤保险等待遇不断提高,劳动关系协商协调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增强。(P7)养老服务上,三种养老形态相互衔接,初步构成了养老的“北京模式”,智能床垫、健康监测和智能家居系统等智慧照护终端实现基本覆盖,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P139)针对新就业形态,北京应搭建劳动关系登记审核、工伤保障数字化平台,推动电子劳动合同应用与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形成多部门协作的数字治理模式,实现权益保障的精准高效。(P101)同时,新就业形态显著降低了职业性别隔离,数字化管理与政策创新正持续推动就业结构向更公平方向演进。(P123)

观点四:系统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布局全国领先

智慧城市上,开展公用设施改造,提升智能化管理和维护能力。(P11)数字基础设施上,5G网络、算力供给、数据要素市场等方面优势显著,数据资产登记中心等制度创新,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P156)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形成了算力、算法、数据、平台协同发展生态,开源深度学习框架数量全国首位,政企协同推进国产芯片研发与行业大模型应用,赋能金融、工业等领域智能化转型。(P170)乡村新型公共设施上,实现快递服务到村与5G网络高覆盖,养老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探索冷链物流与新能源充电设施的差异化建设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P185)

观点五:完善多维度治理体系,以创新实践推动生态质量持续提升

碳交易市场建设上,北京碳交易已覆盖近一半碳排放量,开发林业碳汇、绿色出行减排量等特色交易产品,通过配额有偿发放和回购管理办法调节市场价格。(P237)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PM2.5浓度持续下降,再生水成为稳定水源,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达国内领先水平。低碳转型上,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应用与充电桩网络建设同步推进,建筑领域实施绿色分级管理,氢能产业集群和“光储直柔”示范项目加速能源结构优化。(P27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厕所改造、污水处理等设施覆盖度高,垃圾集中治理水平突出,为乡村环境提升提供示范。(P254)

本书不仅是对北京公共服务过去一年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我们坚信,北京市公共服务领域将会逐步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