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破解行政诉讼“立案难”

四招破解行政诉讼“立案难”

立案难与审理难、执行难并称行政诉讼“三难”。立案难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少,这严重影响了行政诉讼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解决行政纠纷功能的发挥。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从受案范围、管辖制度、立案制度、防止干预司法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

一、扩大受案范围

受案范围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属于法院行政诉讼受理范围。受案范围关涉行政行为接受司法审查的广度问题,是化解行政诉讼“立案难”的法律前提。为此,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扩大了具体列举的范围,增加了行政案件类型。一是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二是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三是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四是对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五是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或者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社会保险待遇的。此外,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11项将“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纳入受案范围,解决了民众遇到曾经行政、民事诉讼相互推卸,案件找不到解决路径的问题。

完善抽象列举的范围。具体列举虽然明确,却有挂一漏万的缺陷,因此抽象列举必不可少。原行政诉讼法将受法律保障的权利局限于“人身权、财产权”,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12项将之修改为:“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加了一个“等”字,为保护公民劳动权、受教育权等新诉求预留了空间。

二、完善管辖制度

行政诉讼往往面临地方保护主义与行政干预。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管辖制度作了较多改进。

一是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为被告的行政案件管辖权属中级法院。原行政诉讼法第13条规定,基层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中级法院管辖确认发明专利权和海关处理的案件、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以及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中级法院管辖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保护主义,有效抵御行政机关对法院的干预。

二是跨区域管辖。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第18条第2款规定:“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立法机关增加此条的原因是,我国基层法院的人、财、物大部分都受制于地方行政机关,法院对一些案件不敢立、不敢审、不敢判,从而影响法院司法权的公正行使,跨区域管辖行政案件有助于法院摆脱地方行政干预,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