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

广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全面深化高校综合改革

摘要: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一流大学的建设从来都不是靠简单复制取得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广西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高校在广西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进程中均肩负着光荣的使命。

这是一场使命驱动的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迎来了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认清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弄清楚改革朝什么方向奋斗,在什么地方聚焦,在什么环节着力。习近平同志在三中全会上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多年来,广西各高校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往往忽略了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全局作用。须知,只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才是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事关高校改革发展的全局。

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其他高校一样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建新校区、买新设备,扩大规模等,学校面貌迅速得到改观。对于学校来说,校区、设备、规模等都是外延性的,只是提高质量的必要条件。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后,改革发展有序推进,提高质量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但整体上看,广度、深度、力度都还不够。

现在,经济社会、高等教育的生态和过去相比大不一样,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校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在治理架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资源约束上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新的全面提升。

深化全面改革的动能是坚持系统创新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一流大学的建设从来都不是靠简单复制取得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一,思想观念更新是创新的前提。理念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古往今来的一切改革,首先难在凝聚共识上。改革要启动,改革要攻坚,越需要把解放思想工作做到最前面。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中,大学章程具有“龙头”统领作用,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启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是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根本准则。我们把大学章程制订作为一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契机,再一次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战略,完善了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等。

第二,人事改革是创新的关键。高校人事改革必定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部分,它与学校整体改革,特别是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需要进行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目前包括桂电等高校在人事管理和学术评价方面多是“一刀切”政策,未根据人才专长和任务特点进行分类管理,缺乏竞争、缺少流动、活力不足,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比较僵化,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我们桂林电子科大将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大力推进干部选拔任用能上能下机制改革,二是建立引才聚才的长效激励机制,三是改革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和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推动教学科研组织方式变革,四是探索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和教职员岗位聘用制,五是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六是创新高校薪酬分配方式,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第三,管理综合改革是创新的保障。高校的综合改革最终将归结到管理制度的改革。就我们学校而言,和大多数高校一样,管理权力集中在学校,学院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体,但权力不足,缺乏创新动力;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协调度不够,政出多门;各类建设项目和平台交叉重复,存在分配不公、资源不均、效益不高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扩大学院自主权,科学设计校院两级人、财、物的管理权限,扩大学院经费包干、依法自主支配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明确学术组织的职能、运行规则,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努力推动学校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更加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