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

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

摘要: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发展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必将被打造成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长江经济带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提出建设面向全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湖南、上海考察时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构想。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发展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必将被打造成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人口的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很不均衡,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将国土区分为沿海和内陆两大区域,在国家层面长期推行向内陆地区倾斜的政策。改革开放后,以建设深圳经济特区为发轫,国家着力推进了沿海发展战略。1986年,全国人大在立法层面将政策性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9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国家区域战略。应该看到,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也都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进入新中国发展的第三个30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打造长江经济带,彻底改变了沿海与内陆、东中西部这种纵向划分的区域发展战略思维,第一次将东中西部三大发展区域贯穿起来,构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这正是着眼未来30年经济发展的关键抉择,体现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新飞跃。

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我国长江流域9省2市,是一个典型的横贯全国的雁行发展形态:地处长江下游的苏浙沪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步入发达地区的行列;处于中部地区的安徽、江西等6省市,大体上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而地处西部的贵州、云南则还处于向中等发达地区攀登的阶段。这种梯级发展形态,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打造长江经济带,促进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将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促进领域内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1/5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建设。2014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中央有关部委和相关省市陆续出台了一批新政策和新规划,长江经济带建设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打造长江经济带,关键在实际行动,核心在实施项目,尽快实现区域内交通、市场、资本和人口贯通和聚集,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加速交通联通。以沪宁杭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已跻身世界六大城市群的行列,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以成渝为核心的长江上游城市已有良好基础。建设长江经济带,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空中、地面、水上以及地下管道全面贯通的立体交通体系,将三大城市群全面贯通起来。二是加速市场贯通。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构建优势互补、互联互通的长江领域一体化大市场。三是加速资金融通。组建长江开发银行,专门为长江经济带跨省市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四是加速人口聚集。降低长江领域大中城市户口准入门槛,实施划拨住宅用地等积极的住房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部分,实现人口聚集,从而串联起长江领域数以百计的大中小城市,形成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均居全球第一位的长江流域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