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打通实体经济血脉

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打通实体经济血脉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企业“融资难”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我市主动适应“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货币政策新常态,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为切入点,着力推动国家金融政策落地,全力打通实体经济融资血脉,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创新政银企合作机制,打造银企对接“新渠系”

在“三期叠加”效应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着眼于稳定银行预期、提振企业信心,以创新政银企合作机制为抓手,以对接国家货币投放“主渠道”为重点,着力构建连接实体经济的“支渠系”,疏通金融资本“堰塞湖”,引导信贷资金“活水”精准灌注实体经济。

一是建立企业信用增进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探索财政金融合作新模式,设立汉江产业基金,作为母基金,前期规模10亿元,并设立银政合作产业发展基金、科技金融基金、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子基金,用于增进企业信用、增强银行信心撬动信贷投放。其中,由市、县财政出资设立银政合作产业基金,重点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技术有优势、发展潜力大、社会诚信好但贷款抵押不足的中小微型企业提供信用增进,合作银行按照最高10倍于基金的比例,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为期一年的流动资金贷款,2014年以来已为385家中小微型企业发放贷款14.24亿元。建立汉江科技金融中心设立科技金融基金,为银行提供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合作银行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向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2014年累计为13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2.24亿元;由市、县两级财政出资设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主要用于农户及涉农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风险补偿,引导银行加大涉农贷款力度,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涉农贷款新增9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5%。加大国有控股担保公司资本注入,规范发展社会担保机构,着力提升担保行业融资担保能力,全市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到46家,注册资本总额68亿元,2014年前三季度新增担保额111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9家国有控股担保公司资本金增加2.025亿元、达到15.2亿元,新增担保额60.5亿元,占全市担保机构新增担保额的比重达到54.5%。

二是建立企业融资帮扶机制。实行银政联动,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有订单、有回款、有效益、有信用但缺资金的“四有一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在提供信用增进的同时,协调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一律采取“六不”措施,即不抽贷、不压贷、不附加或更换存量贷款的担保条件、不增加额外贷款负担、不随意提起诉讼、不设置不良信用记录;同时,成立政府出资引导、企业共同参与的中小企业还贷调度基金和企业互助基金,用于向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应急资金周转,2014年以来,市、县两级基金累计为76家企业提供还贷周转金5亿元,促进了企业贷款到期循环续贷。银政联动的融资帮扶机制,有效缓解了优质企业资金链紧张状况,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首批145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余额达到65.11亿元,比2014年年初增加10.13亿元。

三是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激励机制。市财政设立金融产品创新奖励专项,实施“一县一品”、“一行一品”金融创新工程,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其中,市工行成功开办全省首笔中小企业私募债,为企业融资1.5亿元;市农行探索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取得突破,向451个农户发放贷款1.29亿元,并成为总行指定的此项业务创新试点行,农总行2014年在襄阳召开现场会;华夏银行推出的小企业贷款年审制,对通过年审的借款人实行到期贷款直接续贷,大大减轻了企业还贷压力、降低了还贷成本。上述措施有力促进了信贷投放,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5%,高于全省4.94个百分点,新增贷款额居全省地市州第一位。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