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毛尔布龙修院群(2)

世界文化遗产——毛尔布龙修院群(2)

另一个传说更富有童话色彩,更乐为人们称道:修道士们打算寻找新驻地,他们在骡子身上装上钱囊,对骡子献上美好祝福,然后用鞭柄一推让骡子自己上了路,他们则跟在骡子后面。骡子走着走着停下喝起水来。修道士们走到近前一看,骡子找到一处山泉,他们四下望去,发现这里果然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修道士们好像看到了天意,于是决定在骡子喝水的地方修建毛尔布隆修道院,毛尔布隆就是骡子井的意思。

体现了罗马式向哥特式建筑的过渡

毛尔布隆修道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罗马式向哥特式建筑的过渡。整个建筑以罗马建筑风格为主,哥特风格为辅。据专家考证,当该教堂建造接近完工时,有一位在法国受过培训并具有早期哥特式建筑经历的艺人参与进来,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教堂的门廊、诵经室、世俗餐厅、修士餐厅、卧室和晨祷室等建于12世纪后期至13世纪中期,修士会大厅建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教堂内部为束状绘画拱顶,圣殿的彩绘玻璃窗富丽堂皇。中殿与耳堂的交叉处建有钟楼,北面的十字形回廊连接着四间风格各异的侧殿。

修道院的标志性建筑是与回廊相连的塔状水井,它由上小下大的三层圆石盘构成。水井与当时的修士餐厅相对,每日餐前修士们都要在水井边举行宗教洗手仪式。在修道院建筑中,具有哥特风格的主要有门廊、雕刻柱头、圆柱脚以及分成六部分的拱顶绘画。

毛尔布隆修道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罗马式向哥特式建筑的过渡

毛尔布隆修道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罗马式向哥特式建筑的过渡

田园诗般的自给自足的天地

毛尔布隆修道院的周围是森林地带,这里水源充沛、气候温和,非常适宜葡萄的种植和桑属植物的生长,西多会修士在此营造了一个田园诗般的自给自足的天地。他们建起了一个紧凑而有效的水利灌溉系统,纵横交错的深水沟和水渠与许多自然湖和人工湖连成一体,即使在干旱少雨的年份,也能保证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同时,这一水利系统还服务于诸多方面,如厨房、厕所、葡萄榨汁、养鱼和垃圾处理等。西多会修士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实践着其自给自足的理想,从而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农耕经济。从农业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畜牧饲养到渔业等一应俱全。在这些修士的心目中,对土地不做破坏性的耕作,既是他们对上帝的一种回报,更是他们为欧洲农业文明创立典范的远大抱负的体现。

毛尔布龙修道院回廊周围的窗花

毛尔布龙修道院回廊周围的窗花

根据记载,修道院这些附属生产、生活设施大部分建于1201年以后,例如1250年建造了磨坊,1441年建造了挤奶场。1504年,乌尔里希·冯·符腾堡公爵担任修道院院长后,他不仅改建了相当部分的原有设施,并新建了面包房、厨房、铁器作坊、酒窑和葡萄榨汁场等。1588年,路德维希·冯·符腾堡公爵又在修道院北面修建了一座夏日狩猎宫,并把一座原修道院的建筑改为他的马厩。1839年,马厩又被改建成毛尔布隆市的市政厅。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毛尔布隆修道院成为一所新教学校,从此开始了它新的历史使命。后来,它成为德国著名的神学院。直至今天,这里还经常举办各种基督教神学研讨班。

毛尔布隆修道院原本只具有地区性意义,但它作为一个保存完好的整体,包括修道院建筑以及周边的水利、生产、生活设施,却是欧洲范围内真正意义上的中世纪文明遗址。它的整体面貌和完善结构,把修道院修士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出来。

责任编辑:高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