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当我们说民法典,我们其实是在说,中国的民事领域的立法者、法官和法学家需要建立一个共同的实践性的话语交流平台,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真正的法律人共同体。若能集法学界全力,认真编纂一部民法典,将会更好凝聚共识,以中国民法典作为立法者、法官和法学家共同的话语平台,各有分工与侧重,也有相互砥砺与交流。如此,中国民法学知识传统的建立就具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这一知识传统,其实也是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关于法治的意识形态的最坚实基础。
最后,当我们说民法典,我们其实是在憧憬和描绘一个关于具体法治的路线图。法治的文化土壤与精神气质,更多是在日常生活里发生的琐碎争端中逐渐培养和确定起来的规则意识,以及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对自己权利的坚定维护。民法典及其所调整的私人领域,以及民法典所维护的私人权利,恰恰就是塑造法治的日常性也是最深层次的力量。
中国的老百姓人手一本民法典,在必要时引经据典,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注定只是一种略带浪漫色彩的想象,毕竟法律是一种具有相当高的专业门槛的知识体系。但不能否认的是,通过民法典编纂,将为私人保障其自由活动的空间,并由此划定公共权力不得逾越的界限,这正是法治的核心内涵。
(作者: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