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遵义会议精神(3)

邓小平与遵义会议精神(3)

 三、邓小平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发展者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牢牢抓住“实事求是”这个遵义会议精神的核心要素,并加以突出强调和大力弘扬,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理论飞跃的历史进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新的精神成果。

回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很早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是在中国革命的局部发挥有限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的党中央的肯定,更不可能上升为指导全党的思想路线。第五次反“围剿”血的教训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左”倾教条主义,开始直面惨淡的现实。遵义会议等系列会议,不仅对“左”倾错误的军事领导和指挥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且坚持实事求是,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敌情调整作战部署,取得了四渡赤水和整个长征的伟大胜利,并最终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历史地看,尽管早期的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革命实践中也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素,但都没有像在遵义会议上这样,使“实事求是”的地位得到突出强调和充分肯定,并最终上升为全党的思想路线。而且正是坚持实事求是,才真正形成了民主团结、顾全大局的良好氛围,才真正独立自主地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实事求是”是遵义会议最可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正是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点,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将其重申、强调为党的思想路线,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理论飞跃的历史进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也因此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之一,“实事求是”这一遵义会议精神的核心要素,也即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中得以发展和丰富。

实事求是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要从根本上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而且需要正确的武器,这个武器就是实事求是。1977年9月19日,邓小平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指出:“我们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7页。)1978年9月16日,他在《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中进一步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6页。)1978年12月,他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邓小平用“实事求是”这个理论武器挑战“两个凡是”思想禁锢的历史起点,同时成为他开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新起点。

实事求是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逻辑主线。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我们才能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邓小平才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邓小平才在直接指导十三大报告的起草过程中,系统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总体“轮廓”;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邓小平才在1992年春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时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三个有利于”等,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说:“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要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9页。)显然,坚持实事求是成为一条逻辑主线,贯穿于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的全过程。

实事求是成为邓小平理论发展的重要法宝。邓小平去世后,党充分运用实事求是这个重要法宝,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领导党和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着力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创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我们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丰富内涵,着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更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因为,遵义会议精神就是探索中国道路、追逐中国梦过程中的精神创造,是中国精神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集中体现。“它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历史参照;它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提供了历史之镜。”(石仲泉:《再谈遵义会议——刍议遵义会议精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笔者相信,党一定会在遵义会议精神的弘扬中,引领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徐静,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丁凤鸣,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办公室副主任)

(注: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遵义会议精神研究”(13@ZH04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