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虎”,我们不是“列位看官”

上海:“打虎”,我们不是“列位看官”

摘要:不管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或是长期以来艰巨反复的反腐博弈所造成的“看客”心理,实际上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让“事实胜于雄辩”,始终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才能逐步扭转已经存在的看客心态。

开年“打虎”不手软,多名部局级官员接受调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里,也两次提到反腐。这些信号都显示了中央反腐不动摇的决心。每次贪官浮出水面,总少不了人们的围观。究其本意,并不是看热闹,而应该要吸取贪腐教训、举一反三,敦促领导干部更加洁身自好,让群众对身边的腐败苗头提高警惕,净化社会环境,提振反腐信心。然而,围观中也有一些人,似乎每一次“打虎”都是在听说书、看大戏,只是让自己多了些显见识和抖机灵的谈资。反腐事业与我们每个人的紧密关系,在看“戏”的过程中似乎淡薄和淡漠了。

戏剧来自于生活,却又不是真实的生活。正所谓“乱花迷人眼”,把反腐当作一场戏,视线的焦点难免会跑歪。有人对贪官堕落的原因与环境视而不见,反而津津乐道于贪官的腐朽生活;不痛恨贪官对国家人民造成的危害,却去研究诸如“道德败坏”、“生活腐化”,或者“通奸”、“金条”等刺激的词眼。挖掘贪官绯闻逸事、失足“内幕”、事发后丑态等极富戏剧性的内容,追求其带来的亢奋,无非是当年鲁迅先生所描述的“一刀不够再补上几刀”,发泄一下内心的低级趣味,甚至于不过是幸灾乐祸,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更离谱的是还要代入一把“编剧”瘾,非弄出些“宫心计”、“阴谋论”之类的噱头,显示自己的卓尔不凡。

看客之所以是看客,归根到底,就是小人物的消极心态在作祟,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自觉,秉持着为人世故的“经验之谈”——少说多听、少做多看,至于所谓公平正义,与我何干?一些“过来人”还可能以见惯风云变幻为荣,仍生活在过去的思维惯性里,认为一切都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甚至于,看客中还包括了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就是对反腐力度的可持续性、“零容忍”的成色,还有不完全放心的感觉,对反腐如何惠及普通群众,还没有看到实际利好的焦虑。

不管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或是长期以来艰巨反复的反腐博弈所造成的“看客”心理,实际上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让“事实胜于雄辩”,始终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才能逐步扭转已经存在的看客心态。

事实上,反腐本身也有赖于从中央到群众,人人不做看客的自觉。既包括新一届中央在反腐惩恶上的坚定决心,各级纪检干部“也是蛮拼的”付出,也包括在各级反腐行动中,群众参与的重要支持。中纪委接待窗口,每天都需要用银行取号的方式来调度投诉举报窗口,可见群众对腐败的监督热情。为了适应和方便群众提供反腐线索,中纪委官方网站和各省级纪委还公布了举报热线与电子信箱等信息。很难想象,如果大家面对腐败,都作壁上观,那么反腐行动还能不能取得目前的成果?

要进一步激发群众监督的热情,除了不断打通和便利化投诉举报渠道,可能还应该完善反腐前后的衔接,让群众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反腐成果对国计民生的直接改善。例如:对没收贪官巨额财产的处置,是否可以更为细化和透明;对经历反贪整肃后的部门和单位,能否拿出一个中长期的绩效对比……

在反腐过程中,对贪官的贪腐细节要不要关注和曝光?当然需要。杀鸡儆猴,震慑腐败蔓延,也是在为推进制度性反腐赢得时间。不过,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比贪腐细节更需要曝光和总结的是“腐败的深层原因、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以及法治的完善”,应当努力使每一次反腐,都能转化为权力运行与约束监督机制的完善,以不断完善的制度性反腐,满足人们对反腐倡廉的日益提高的要求与期待。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