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推动社会科学研究深挖潜力(2)

大数据推动社会科学研究深挖潜力(2)

或缓解定量与定性之间的分歧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两种不同取向的研究策略,其背后蕴含着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定量研究者和定性研究者常常相互指责对方的局限性,然而大数据的出现为他们提供的数据规模和全新的数据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缓解分歧,甚至重构两者的关系。对定性研究者而言,大数据可以通过海量规模的样本直接展示和发现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既不需要控制变量来检验关联,更避免了定性方法在案例选择方面的样本偏差。此外,大数据可以为定性研究提供既全新又不会过于复杂的研究思维,让检索和数据描述等方法得到普遍应用。

对于定量研究者而言,目前的可用大数据往往并非专门为回归分析而设计,因此依据大数据很难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回归分析和因果推断。但由于数据的海量甚至全样本的性质,一旦把基于大数据的简单关联分析或时间序列分析结果与文献中的传统回归分析进行比对,就能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证据链。同时,大数据也把定量研究者的关注视野进一步开阔,从传统的定量分析领域向以往较少触及的文化现象、心理现象等领域拓展,并重新审视“描述”在定量分析中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数据的使用使得定性和定量之间出现一个混合地带。可以预见,以描述和简单回归分析的大数据研究,将进一步融合定性定量方法的鸿沟。

为学科融合提供机遇

近代科学在理性化的指引下不断提升着专业化程度,以至于不同学科之间形成了鲜明的边界。尽管这种进程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和学术领域内的交流评估质量,但也逐渐形成了各自为政的不足。研究者在获得相当的深度的同时,往往失去了对广度的把握,并且学科边界之间形成了许多空白地带。而大数据则为学科融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主要是因为,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往往需要有别于传统社会科学训练的方法和工具。这使得原本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甚至物理、数学等领域具有专长的学者,在有意无意中不断参与到社会现象的分析队伍中来。实际上,自然科学家转型为社会科学家并非前所未有,如小世界网络研究者邓肯·瓦兹原先就是物理学家。随着大数据的出现,这样的转型案例可能会大大增多。近两年来,发表在英文刊物上的基于谷歌图书、维基百科等大数据的语言学、经济学研究论文,大多数都有计算机和自然科学家加入作者的行列。此外,由于大数据为社会科学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对象,交叉学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认识。“计算社会科学”、“应用计算科学”的方兴未艾就是典型的案例。

社会科学或出现“重返描述”潮流

当代社会科学尤其是定量分析致力于进行因果推断、提供机制性解释。由于社会人的异质性,基于非实验数据的定量分析很难避免内生性问题(遗漏变量、样本偏误、联立性等问题)。目前,社会科学研究者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倾向性匹配、工具变量等方法来加以解决以改进因果推断。从现存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分析的大数据看,它所能提供的变量有限,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者很难通过大数据进行变量控制来进行传统的因果推断。然而,大数据的出现对于学术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却无疑是深远的。首先,基于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大数据扩展了人类的经验范围,从而使得简单的统计描述就可以达到发现规律、展示规律的目的。这使得人们有可能凭借大数据而提出理论,而不仅仅是利用抽样数据对传统理论和假说进行证伪。其次,大数据的信息具有在时空上传统抽样数据所无法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在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尤其是定量社会科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再单纯以进行反事实因果推断、探求机制性解释为主要学科发展目标,而是出现一种“重返描述”的潮流。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