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之殇何时止(5)

个人信息泄露之殇何时止(5)

【启示与思考】

每到春节临近,买票问题都成为了社会热点。近期,互联网上出现了“12306网站用户信息在互联网上疯传”的报道,引发大众恐慌。多年以来12306网站诟病又被媒体拿来炒作,一时间真假难辨,铁路一度抢占新闻头条真可谓不费吹灰之力。

然而,事实真的如媒体所批判的是12306网站系统不完善导致用户信息泄漏的吗?如果没有抢票软件的出现,用户信息的泄漏只有一种途径,媒体披露12306网站泄漏用户信息,铁路不冤。可是,经12306网站官方认真核查,网上泄露的用户信息系是经其他网站或渠道流出,而非12306网站。

由此可见,抢票软件的危害不可小觑。在如今网络盛行的大环境下,网上抢票成为新的时尚。正所谓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业务。一些商家利用人们回家心切、购票心急的心理,打着帮助乘客优先得票的幌子,开发抢票软件诱人使用,看似公益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别看抢票软件只是一个软件,它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从网络报道可以看出,一方面开发公司或者网络黄牛通过抢票软件垄断票源之后,加价销售或搭售保险牟利,无形中损害购票者利益;另一方面,在众多抢票软件中,有些软件研发费用有限,安全系数不高,软件本身有可能被植入木马或者广告,用户在使用这样的软件抢票时,信息也容易泄露,最终被不法分子利用。

违法成本过低是此类事件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正是监管和惩治手段的缺乏,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此,及时建立有效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基本规则,加大对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明确管理使用个人信息的企业对信息泄露的法律责任,显得刻不容缓。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被收集和使用无法避免,网民处于被动地位。要使用网络服务,不得不将自己的私人信息与公共空间进行连接。这个过程中,用户无法知道其个人信息确切的存放位置,对其个人信息的采集、存储、使用、分享也无法有效控制。如果它一旦遭到侵害,用户个人想追究侵权责任是十分困难的,普通权利人对侵权人身份的辨识很难实现。进一步来说,个人对网络个人信息的管理和监督的作用非常有限,必须依赖具有强制力和技术水平的第三方手段。事实上,进入“云服务”时代,如何有效地保护好这些个人信息,防范信息泄露,在业内甚至仍是棘手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信息安全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可以因此滞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商业化加剧,用户的个人资料逐渐成为构成现代商业服务业和网络社会运行管理的基础,它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互联网经济的商业利益和用户个人的信息保护之间的矛盾。“大数据”背景下,用户的个人信息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这些个人信息的整合分析,充分利用,日趋作为现代商业发展的模式存在,但必须明确,一旦侵犯个人信息安全,就突破了商业行为的边界,变成需要着手应对的问题。

信息化社会,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止关乎个人,或仅仅是一个技术难题,它应当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在新技术和新模式刚到来的时候,法律暂时的滞后可以理解,但其对公民权利的侵犯是真实的痛,我们不应该等太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