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铸强国梦

核铸强国梦

——中国核工业光辉60年综述

原子核,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一亿分之一,却蕴藏着惊人的能量。

一克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吨煤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国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从那天开始,中国核工业扬帆起航。

一甲子代表一个轮回。中国核工业沧桑巨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国防科技工业战略力量的核工业,该怎样不负坚守一甲子的艰辛?又该如何将光荣与梦想,沉淀为砥砺的锐气,化作建设核强国的动力?

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核工业6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两弹一艇 铸就共和国核盾牌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被西方封锁的新中国,接连研制成功两弹一艇——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让核大国惊叹:

中国绝非一推就倒的“泥足巨人”。她拥有自己的“核脊梁”,威慑讹诈对她不管用!

光明前景发端于艰辛的探索。

青海金银滩草原,谜一样的地方。

在这里,王洛宾写下著名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然而从1958年5月起,它的名字从中国地图上神秘消失了,因为被选定建造核武器研制基地。

这里,海拔3千多米,寒风蚀骨,飞沙走石。一年中有8个月要穿棉衣。

这里,树极少,只有稀稀拉拉的骆驼草。一天一盆水,喝水洗脸全靠它。

这里,历史在回响——

“前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扬言没有援助,中国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我们一定要造出自己的‘争气弹’。”原二机部部长刘杰说。

“我愿以身许国!”核物理大师王淦昌说。从此他的名字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

核武器事业背后不仅有智慧、汗水、还有牺牲。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有重要发现返京汇报。凌晨,飞机在离地面400多米上空突然失去平衡,一头扎进玉米地里,火焰冲天。遗体被发现时,他和警卫员牟方东抱在一起。装有核武器资料的公文包安然地夹在他们中间。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曾说。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