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铸强国梦(2)

核铸强国梦(2)

——中国核工业光辉60年综述

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钱三强、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姓氏排序)……中国核事业奠基者的名字和功勋,永远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两弹一艇,一部改变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是数十万人用生命合奏出来的。

历史不会忘记,在面朝黄河的山谷中,兰州铀浓缩厂筹备处主任王介福,带领建设者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生产出合格的高浓缩铀。

历史不会忘记,在湖南郴州,2500多名职工打下中国第一个铀矿井;在茫茫戈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工业联合企业;在阴山荒原,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核燃料元件厂……

历史不会忘记: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

历史不会忘记:彭士禄率领团队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没有用外国的一颗螺丝钉!

沉默如金的戈壁作证:就是在这荒原上,核工业人安下心扎下根,以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感天动地的革命豪情进行第一次创业,实现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弹一艇强军梦。

第一代核工业人留给世人最深的启示是:自力更生。

铸剑为犁 发展核电造福社会

中国核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和平为目的,时刻盼望铸剑为犁。

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上世纪70年代,中国核工业顺应历史潮流,在强军的同时,重点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核能和平利用成为新主题。

杭州湾,潮涨潮落。面朝杭州湾的一座山岗,秦始皇东巡途中驻留于此,得名“秦山”。

中国核电梦,从这里开始。

从1974年起,核工业组建专门团队11年开展了380个科研试验项目,为首座核电站奠定了安全、科学的基础。

1983年6月,移山填海的机器轰鸣声响彻杭州湾海滨,秦山核电站从蓝图走向现实。

1991年12月,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并网成功。

“秦山核电是中国内地核电零的突破,被誉为‘国之光荣’。”原秦山核电公司总经理姚启明说。

斩关夺隘,一路向前。

1994年,引进国外技术建成中国内地第二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两台单机容量98.4万千瓦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行。

1995年,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拉开帷幕,自行设计建造四台60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2002年,陆续投入商业运行。

2008年,秦山核电站扩建工程方家山核电站动工,建造两台百万千瓦级的国产化压水堆机组。2014年,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15年1月,2号机组并网发电。

“从30万千瓦到60万千瓦,再到百万千瓦,中国核电自主建设能力实现‘三级跳’。”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说。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