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内地运行核电机组22台,总装机容量2010万千瓦,核电约占我国发电量的2.2%。在建机组26台,占世界在建规模的四成。
核燃料循环体系是核工业的“大动脉”。我国坚持核燃料“闭式循环”技术路线,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备完整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国家之一。
核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批核工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铀矿勘查形成2800千米深“攻深找盲”能力,国产离心机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品牌燃料组件实现入堆考验……
“我国已建立起包括铀矿地质勘探、铀矿采冶、铀纯化、铀浓缩、元件制造、核电、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环节的完整核工业体系。核工业已经成为军民结合产业的标杆。”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许达哲说。
奔腾不息的波涛铭记: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核工业保军转民、寓军于民,进行第二次创业,实现了核电零的突破和步步跨越的核能梦。
第二代核工业人留个世人最深的启示是:自主创新。
展望未来 安全为基核铸强国梦
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中国核工业发展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海牙安全峰会上全面阐述了发展与安全并重、权利与义务并重、自主与协作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
事实上,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持续提升核安全及核应急水平,新建核电项目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推进。2013年,修订版《国家核应急预案》发布,国家核应急响应能力不断增强。
在核电站,能看到一种顶状半球形的建筑物,叫做安全壳。“它能够承受地震、飓风、飞机冲撞等各种冲击,并确保放射性物质无法溢出。核电站按规定,辐射要小于0.5个毫西弗每年。由于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实际排放量是几个微西伏每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说。
发展与安全并重,安全是基础,质量是灵魂。
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核工业在建设“美丽中国”征程上大有可为。
我国承诺显著降低碳排放,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战略。
2014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沿海核电项目。
2020年,我国在运核电机组将达到5800万千瓦。
与此同时,中国核工业正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国务院明确了关于“核电关键技术装备走出国门”的战略规划,核装备和技术出口已成为我国对外交往棋局中一枚重要的棋子。
“走出去”,中国核电准备好了么?
凝聚着核工业人智慧与心血的“华龙一号”,是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