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优良传统(2)

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优良传统(2)

近现代时期,世界局势和中国国情变化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理念不断涌现,以往的历史难以提供真正可作为比拟的范例。近代以来,形成了多门类的学科,各有特色、各具优长,已非古代那种“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的状况。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需要多种学科参与,“以史为鉴”已经不能独立肩负起经世致用的重任。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运动,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虽性质不同,收效各异,但基本上属于某种先进思想与现实结合的社会实践,并非从传统的史学经世或“以史为鉴”理念推衍而来。因此,如何认识史学的社会功能,值得认真反思。许多当代学者仍然夸大史学的社会功能,摆脱不了传统的思维套路,显得不合时宜。

对史学功能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已经改变了诸多旧有观念。不言而喻,史学界关于史学社会功能的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重新研讨、重新定位。

第一,虽然历史学不能独立充当解决现实问题的灵丹妙药,但仍是理性思维的源泉之一。史学应与其他学科一起,致力于提高各阶层人民的素质和智慧,既包括领导者的能力和器度,也包括民众的聪明与才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社会实践,虽然不是得自史学的经世功能,但其中杰出人物的行为饱含着源于史学的智慧和素质。现代史、当代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具有“以史为鉴”的作用。不过,在具体方针和政策的制定方面,史学不能不逊位于其他学科,仅能起到辅助作用。因此,以史为鉴的“史”,不应当再是具体的、随意抽出的史事,而应是深入研究历史得出的学术成果的综合和科学性的历史认识;也不能将“鉴”理解为直观反映影像的镜子,而应当引申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研判能力,避免将具体历史事例作跨时代的简单比附。这是当今实行“以史为鉴”的关键。

第二,现代史学的学科本质是一门学术,基本理念是求真、求是和创新。史学提供的知识在各个领域都可能发挥作用,但其根本立足点则是学术领域。只要史学研究在学术上做到求真、求是和创新,就一定会促进全民族文化素质和智慧的提高,这是最根本的社会效能。当下,已经不必以偏狭的“经世致用”作为史学的宗旨,因为把历史知识直接运用于政治等领域的活动,已不属于历史学的范围。

第三,转变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决不是轻视史学。相反,整个社会的历史意识亟待强化,这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支点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极强的历史责任感,对各种人物和社会事件的历史评价,被视为最终的评判。对于人生而言,史学包含着压倒宗教信仰的终极关怀,其正面导向作用不可小觑。我们须将对人民负责的敬业精神与历史责任感结合起来,具备重视历史评价的人生终极价值观。与此相应,通过加强史学建设,探寻广泛、深入和不同层次的历史评价机制,应当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