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库建设也需要“旋转门”机制

新型智库建设也需要“旋转门”机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就在上周,由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网联合发布了《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这是中国第一份用客观指标来构建公允的智库评价体系的报告。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际影响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不免拿来与国外智库比较。中国智库强调“特色”,在与国外智库的对比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报告内容,来谈一谈智库建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智库在国家战略、政治、外交、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分析国外智库情况时,多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智库建立的时间久,运作经验比较丰富,重点研究美国智库或许会对我们的智库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的主要智库不仅定期与负责政策制定的政治精英们保持沟通,而且他们本身就是整个国家权力结构的一部分,可以说美国智库的高级研究员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前几年有资料说美国有三四千家智库,但实际上根据最近中国网智库项目公布的数字看,目前美国有1800多家智库,中国有400多家智库,从数量上来年,中国智库的数量排在美国之后列第二位。

美国的智库数量虽然众多,但重要的智库并不多,这些重要智库的运行机制基本类似,它们在资金来源、使用、项目管理、人员配备与使用、成果推介等方面发展时间较长,做事方式也比较成熟。表面上来看,为了保持独立性与非营利性,美国智库通常不设股东和分红,宣扬价值中立,但实际上智库背后都与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智库的资金来源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基金会的赠款;二是企业和个人的捐助;三是政府、团体等的委托。其他还有一些来源方式,但并非主要,如书刊出版等的经营收入。这三项的主要资金来源实际上代表了各种利益团体的利益,这使得资金的来源与项目的确定有直接关系。从智库的实际作用来看,发现问题、设定问题、研发问题、解决问题是智库不可缺少的必备要件。要具备这些要件,人员的配备和选择成为关键。

一、智库人员配置

美国智库在研究人员配置上大多秉承“少而精”、科学合理的原则。例如,兰德公司的经验是“与其配备两个优秀的研究人员还不如给一个优秀的研究人员配上一个合格的秘书”,这种配置方式可以使研究人员从日常的行政、后勤、联络等事务中摆脱出来,专心进行项目和学术研究。例如,华盛顿国际与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与行政辅助人员的比例约为1:1,布鲁金斯学会为1:2,胡佛研究所为1:2.5。这样的人员配置是提高智库运行效率和降低运作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行政人员的比例看似较高,但实际上资金成本却较低,因为行政人员的收入远远低于同一级别研究人员的收入。

美国等发达国家智库的这种人员比例的配置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它的人员配置方式与我国的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比例不同,二是作用不同。首先,我国智库等各种学术机构中科研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的配备与此相反,通常是科研教学人员较多,行政人员较少,多数情况下,科研教学人员的数量是行政人员数量的几倍。根本不可能奢望一名研究人员配备一名秘书。研究人员除了从事研究、教学工作外,所有与研究、教学有关的行政日常事务都得由自己打理,占据和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例如,科研经费的使用和报销上,按照目前的财务管理制度,报销的要求和手续根本不符合科研规律,且极其繁琐。每次进行报销都要浪费相当长的时间。科研工作还要经常举办各种学术会、研讨会等各种交流会,会议的举办、筹备、联络、接送等基本都由科研人员自己承担。而会议交流又是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一块的准备工作又占去科研工作的大量时间。其他类似情况还有不少。

其次,作用不同。我国科研机构的内部基本是参照国家行政机关的模式建立的,这个模式在当年建立的时候有它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模式并越来越不符合智库的建设和发展要求,到目前为止,行政机关在科研机构中仍主要起管理作用,而不是服务作用。换句话说,行政机关在智库、科研机构中的作用是管理研究项目和研究人员,这种机制给智库建设添加了一定的障碍。一个有影响力的智库之所以被广泛认可,拥有重要的影响力,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拥有一批优秀的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