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智库人员的选择
美国智库在队伍建设上,特别注意吸纳经历比较丰富、学科背景不单一、高度国际化、善于交往的人员,以提升研究队伍的综合研究能力和专项研究能力。在引入研究人员时,有比较严格的筛选程序,一旦能够进入智库,本身就说明了研究人员的素质和层次。而我们的智库研究人员的选择,目前还局限于纯学术型人才,学科背景比较单一,经历比较简单。在研究人员中同样普遍存在“三门”专家的情况,即从“家门到大学校门,再到研究机构门”,有些还是“两门”,从“家门到大学校门,留在大学中工作”。这种人员的选择方式对于纯粹的科研机构或学术研究机构来说,是正确有效且做出了巨大成绩的,因为从事一种高度专业化、“高、精、尖”的科学研究,其科研人员至少从大学本科时代起就开始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在这一门学科中要有长期的浸淫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起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重任,这些都需要长期高度专业化的研究和投入。
但智库则不然,因为智库的目标和作用不同。它的研究人员既需要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和学术基础,也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发达国家智库为例,不少优秀的智库研究人员都有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中任职的情况,社会经验丰富,具有高度国际化的视野,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很强,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发达国家智库研究人员的待遇也非常优厚,不仅远远高于行政辅助人员的工资,也高于大学同行们的收入。这是这些国家的智库能够提出相应精准和预测性报告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面上看,发达国家主要智库似乎在人员的管理上采取了市场化机制,完不成任务就不再续聘,但实际上,大部分主要智库的高级研究人员一旦进入这个圈子,等于就踏入了精英的队伍,很少有真正被从圈子中剔除出去的。例如,美国的这个圈子有一个很好的“旋转门”机制,美国的精英人士在政府、军队、工商界和智库之间有规律的流动,其角色不断转换,就好比走旋转门一样,因此称之为“旋转门”机制。从美国的长期政治、战略实践来看,“旋转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机制,特别有利于扩大人们的视野,开拓人们的思维,从而为美国的战略制定提供有效的、长远的咨询。我们还应注意到的是“旋转门”也是美国精英广结人脉,发挥关系网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从“旋转门”机制来看,美国精英社会并非以前人们认为的那样不讲究关系,而是一个非常讲究关系的社会。
此外,美国政府和智库有意识地花费大量资源派遣研究人员前往国外交流、学习、任职甚至长期居住,这已成为培养人才和进行文化宣传、理念影响等的重要手段。同时他们也邀请海外的研究人员到他们的智库中交流、学习,加强双方的沟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智库建设才刚刚起步,在制度设计、人员配备、成果取向、人才培养、财务机制等诸方面的理念和建设仍然有许多应当改善和提高的地方。目前我们的大多数智库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机构模式,还不能很好的满足未来国家发展需要。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智库建设是大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建设什么样的智库,怎么建设智库势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内各方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作者: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专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