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投入仍偏低
近年来中央对基础研究十分重视,特别是对科学基金的投入不断增加。然而,纵向来看,20多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占R&D总投入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5%,没有大幅变化。横向对比来看,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R&D比例普遍达到了15%甚至20%的水平。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主要来源于中央支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以2013年为例,当年我国R&D总投入是11800亿元,其中76%以上是企业投入,但用于基础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而在美国、德国,也有一些私人基金会等民间资本在支持基础研究,这在我国还未出现。
机构对比而言,美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机构是两个,一个是美国科学基金会,他们2014年的经费预算是76亿美元,接近5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则只有194亿元人民币。另一个机构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每年的经费预算是大约300亿美元,其中一半用到基础研究,也就是150亿美元。再加上其他的支持机构,可以估算出,美国每年支持基础研究的投入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是我们的4倍多。而中美两国的GDP目前的差距远小于这一比值。德国有四家支持基础研究的机构,加在一起的支持规模是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两倍,而日本也有四家支持基础研究的机构,总经费也比我国高。但这两个国家的经济体量现在不及我国。
一直以来,大家觉得基础研究与应用离得有些远,对于基础研究重视不足。实际上,基础研究具备几个基本性质:一是公共性。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涉及对于全人类的贡献。二是一体性。有些科学研究的应用与基础方面具有一体性,有理论才能有技术,反过来技术又推动科学发展,决不能割裂分开。三是基础性。基础研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应用人才大多数也是通过从事基础研究培养出来的,这是源头。四是竞争性,基础研究中既有自由探索也有国家目标,以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五是颠覆性。基础研究的突破有可能颠覆一项技术的发展进程。因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研究的“源头”作用越发凸显出来。
在去年的政协会议上,有委员建议应把基础研究投入占整个R&D的比例提高到10%。我们基本同意这样的观点,但要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