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微传播教育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王建南
一、构建“五微”传播教育平台。不断发展完善“微博”、“微信”、“微视”、“微课堂”、“微论坛”传播教育平台。主动适应微博便捷性、多样化、渗透性等特点,积极构建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社团五个层级的微博体系;主动适应微信在大学生中应用日趋广泛的特点,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学生喜爱的公众微信平台;充分利用微视直观性强、时间短、流量小,便于下载和收藏等特点,广泛宣传学校首届道德模范,宣传学校的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充分利用“微课堂”教学时间较短、内容少、主题突出、趣味创作等特点,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课”视频制作,有针对性地解答当代青年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创新应用“微论坛”传播教育平台。
二、拓展“四化”传播教育途径。针对移动客户端用户碎片时间黄金化、媒体使用情景化、信息推送定点化等特点,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动化传播教育途径;针对视频拍摄方式便捷化、视频生产主体多样化、用户收视行为个性化等特点,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频化传播教育途径;适应媒体传播方式从“一对多”到“多对多”的变革,以及“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化传播教育途径;充分发挥文艺价值引领、灵魂塑造、情操陶冶等作用和功能,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创作校园文艺作品、研发校园文化产品等形式,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化传播教育途径。
三、贯彻“三落”传播教育要求。坚持从“落细”、“落小”、“落实”着眼,从细节入手,细化措施,细腻推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和制度建设;坚持从小处着手,注重人人可为,组织实施“师大好故事”微征文、“师大好声音”微视频征集和展播、“师大好精神”微电影创作、“师大好榜样”微感言等十个微项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小成大、久久为功。在“落实”下功夫。坚持从实处着力,重视实际效果,制定实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传播教育体系的方案》,建立责任机制,进一步落实主体任务;建立联动机制,确保立体化传播效应;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时追踪进展情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实在在、实干实效。
积极推进数字化教育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覃红
一、数字化教育管理是现代化大学的重要特征。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数字化时代,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全国“易班”、“微课”、“慕课”、“云课程”和“翻转课堂”等热潮的掀起和持续升温。
随着计算机技术、云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成为90后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方式。数字化生活,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常态。
二、数字化环境下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与现实生活相比,二者存在着诸多差异性。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机地融入高校数字化事务管理,二者存在“两张皮”现象,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当代大学生数字化教育管理的精神灵魂,在推进大学生数字化教育管理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在推进数字化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学校网络与信息服务中心,全面推进信息化战略,推动信息技术与管理方式有机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管理服务上台阶,并在推进数字化教育管理中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研发了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开设教师个人网络教学空间,开发网络课程和混合式课程,开通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共享国内外优质“慕课”资源,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校还建立华大在线、华大青年、华大桂声等专题教育网站,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校华大桂声网站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称号。学校还开发了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网络系统,学生自主选修网络素质课程。学校仅2014年就开设了87门素质拓展课程,其中必修课59门,选修课28门,必修课程达13333人次,选修课程达2358人次,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创办华大及华大学工官方微博、微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供微资讯、组织微讨论,引导微舆论;举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微博征集活动,开展微平台主旋律教育。
把握关键环节 引领高校社会思潮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左鹏
在高校社会思潮生成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社会思潮,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阐释好、解决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做好高校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基础性工程。为此,一方面要做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阐释。另一方面,要解决好改革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最根本的还是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及时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研究解决。
第二,利用好、管理好网络新媒体是做好高校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思潮引领说到底是在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儿。针对各种思想势力竞相抢滩网络舆论新阵地和大学师生成为最主要上网群体的现实,高校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重点也应实现战略转移,即由传统媒体转向新兴媒体,由web1.0时代平面、静止的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站转向web2.0时代基于移动终端的微博、微信等。
第三,团结好、引导好高校教师是做好高校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必要前提。处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文化传播最前沿的高校教师,既可能成为社会思潮的制造者,也可能成为社会思潮的接受者、传播者。团结好、引导好高校教师,就可以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向导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切断错误思潮产生的源头、阻隔错误思潮传播的渠道、消弭错误思潮造成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强高校教师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和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与党同心同德、能够引领时代发展和社会风尚的理论家、思想家,特别是要造就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第四,教育好、帮助好大学生是做好高校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是高校社会思潮产生的土壤、影响的对象、传播的载体,只要他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就可以科学辨识并妥善应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处于红色地带的,主动接受并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对处于黑色地带的,坚决拒绝并不经由自己继续传播;对处于灰色地带的,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