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以小见大”

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以小见大”

——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专题研讨会发言摘登(下)

摘要:来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在前端工作理念层面,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校办学使命两大牵引,以培养学生一生特质为目标,推动工作职能、抓手与主导的三个转变;在中端工作举措层面,重点打造“五个贯通”的全员育人平台与聚焦“选择、引导、认证”的自我发展平台;在后端工作成效反馈层面,重点分析学生在校期间活动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探索学校就业格局与就业质量如何回归学校办学使命。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朱健

上海交大始终坚持以系统型的工作模式,来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在前端工作理念层面,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校办学使命两大牵引,以培养学生一生特质为目标,推动工作职能、抓手与主导的三个转变;在中端工作举措层面,重点打造“五个贯通”的全员育人平台与聚焦“选择、引导、认证”的自我发展平台;在后端工作成效反馈层面,重点分析学生在校期间活动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探索学校就业格局与就业质量如何回归学校办学使命。

一、前端:工作理念层面。对于高校育人工作而言,始终有两个牵引:国家层面提出的根本任务和学校层面积淀的办学使命。要真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实现工作职能的转变。学生工作的管理、服务和引导的职能顺序,将在新的治理体系框架下变为引导、服务、管理,并且更注重寓管理于引导和服务。其次是工作抓手的转变。在当前开放多元的环境下,文化将成为最主要的抓手,其次是评价,再其次是规则,最后才是各类活动。此外是工作主导者的转变。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应逐渐从以学校、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自身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教育主体作用。

二、中端:工作举措层面。学校设计了实现“五个贯通”的工作路径:首先实现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相贯通;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政课相贯通;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全体教职医护员工相贯通;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贯通;留学生和本土学生服务管理相贯通。其次是自我发展平台建设。学校提供完整、多样的成长平台菜单;加强朋辈的过程化引导;建立及时、全面的德育认证体系。

三、后端:工作成效反馈层面。上海交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突破。首先是研究学生在校期间活动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学生工作的育人成效与规律可通过长时间轴、大数据的分析来归纳呈现,这为学生工作的提升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数据与理论支撑。其次是上海交大经过几代学指委班子的努力,赴国家关键领域与重点行业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但学生离沪就业率依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应向关乎民生社稷的关键领域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将育人融入日常工作各个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 吴付来

一、坚持思想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思想理论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了知名专家学者在《人民日报》等刊物上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精品之作。秦宣、郝立新等学者参与了中宣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的编撰工作。联合光明日报社、中国伦理学会主办“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邀请叶小文、王蒙、李君如等名师大家解读“二十四字”深刻内涵,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坚持文化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精神培育。中国人民大学注重发挥校训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积极配合《光明日报》策划开展“校训的故事”系列报道。我校党委书记靳诺、校长陈雨露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实事求是”与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弦歌浩荡,坚守质朴的精神底色》的署名文章,迅速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三、坚持教书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师德师风建设。2014年6月,学校启动了“百名海归挂职计划”,首批选派30名海外留学归国教师赴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市部分区县、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等单位,以挂职行政岗位、受聘为研究员等形式开展实践锻炼。学校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先后涌现了“全国优秀教师”王易教授、“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王向明教授等先进典型。

四、坚持实践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师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连续三年开展了“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每年暑假1000多名同学怀揣着对中国乡村和农民的满腔热情,分赴100多个村庄,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基层民生。他们在“接地气”的调研中,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高质量年度调研报告——《中国农村民生状况调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五、坚持服务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制度建设中。学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有机融入新生入学导航、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传统教育项目。学校以《中国人民大学章程》为统领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强化规章制度实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基本遵循。

创新思维 构建长效机制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白显良

一、把培育践行落细落小落实,做好“三落”工作。如何才能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呢?个人以为,“落细”就是在培育和践行的理念上注重细节,牢固确立细节决定成败的认识和观念;在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开展上从细微做起,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做得细致、精细。“落小”就是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小事件、小事情、小人物,懂得大道理与小事件的辩证逻辑,善于从小事件、小事情、小人物中说明大道理,善于运用小材料、小事情、小人物来开展大道理的教育,努力做到“以小见大”。所谓“落实”,就是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贴近实际、注重实效,而不是脱离实际、无视实效,把实效作为检验培育和践行工作的一个根本标准。

二、全程全员全方位开展培育践行,实现“三全”育人。所谓“全程”,即是全过程,就是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全过程,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所谓“全员”,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努力做到“人人参与”,关乎人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人人都是主角,无所谓配角;人人都是演员,无所谓观众。

所谓全方位,主要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件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工作,需要整体协同、统筹兼顾,不能各自为阵、彼此冲突。对于全社会来讲,培育和践行工作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三、让培育实践活动恒常恒久恒新,抓好“三恒”践行。所谓“恒常”:主要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常态化”、“经常化”的实践,而不能是“一阵风”、“运动式”地存在。所谓“恒久”,主要强调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们普遍认知认同和践行,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谓“恒新”,主要强调常为常新、与时俱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是一贯的,具有稳定性、一贯性、连续性和持续性,但培育和践行的方式方法、具体实践则应该是常新的,不能拘泥于一些常规思路和惯例做法,既要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一些全新的方式方法,也要努力赋予培育和践行实践以时代气息和创新思维。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