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在何处?
梁言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之“特”,主要是相对于国外智库而言的。着意强调这个“特”,是《意见》的一大主旨所在。在智库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它们的智库运行运作方式、发挥功能作用的方式等,都积淀了一些相对比较成熟有效的经验做法。对此,《意见》都有所借鉴。比如推动智库人才的有序流动、探索有利于智库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推动政府向智库购买决策咨询服务、探索政府内部评估与智库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政策评估模式,等等。但是,智库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别特点,即便在西方国家内部,这些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意见》还强调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之“特”,较好地处理了智库发展与政治敏感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基本原则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强调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政治红线、法律底线和努力方向。比如,在定位上,强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这就从研究内容、工作目的和机构性质方面,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定。再比如,在对社会智库的引导和管理上,强调社会智库应当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确保社会智库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等等。这些考虑,既着眼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较好发展,又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不盲从盲信一些关于智库发展的所谓的“见识”和“判断”,明确强调了中国特色。
记者:如何理解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目标?
梁言顺:《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目标,并在总体目标这部分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当具备的基本标准。总体目标解决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向何处去”的问题,基本标准解决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出发”的问题。理解这个总体目标,实现这个总体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思考:一是要发挥高端智库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必须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是《意见》中非常明确的一个思路。因此,《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建设50~100家高端智库,并强调支持中央党校等有条件的单位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二是要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化智库。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标准中,《意见》提出要有“特色鲜明、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等,这些标准设置的背后,都意在推动各智库避免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上和无序发展,提出了差异化的智库发展思路。三是要建立完善智库淘汰退出机制。《意见》既然设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标准,确立了高端智库的引领和标杆作用,并通过健全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机制进一步激活智库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时还强调要“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等标准。可以想见,随着《意见》的深入实施,一些不适应、跟不上、作用发挥不出来的智库,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淘汰的问题,而相应的退出机制也必将适时建立,现有的智库进入门槛较低的现象或将得到较大改观。
记者:中央党校将怎样深入开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梁言顺:《意见》指出:“支持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科协、中央重点新闻媒体、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军队系统重点教学科研单位及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这就把中央党校置于智库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位置,为把中央党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明确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中央党校将以实施教学和智库建设创新工程为重点,推动教学培训、科学研究与决策咨询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决策咨询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研究,加强对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对策性研究,精心编辑内参报告,及时向中央提供高质量智库成果,全面提升咨政建言水平和决策咨询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对学员“两带来”问题的研究,加强党情政情社情收集分析,完善教研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机制,建立全国党校系统信息网络,充分发挥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优势作用,使中央党校成为反映社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壮大主流舆论的权威阵地。三是按照“以我为主、兼蓄各方”原则,统筹教员学员、校内校外、系统内外专家资源,打造全国一流高端智库专家库,为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加强与国外著名智库和研究机构交流,对共同关心的全球性国际问题进行合作研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