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总目标,相应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成为当下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这一方面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稳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历史使命。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基本概述

对治理内涵的理性分析。治理理论是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困境中兴起和产生的,它是指一套价值、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在这套系统中,一个社会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的互动来管理其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它是一个社会通过其自身组织来制定和实施决策,以达成相互理解、取得共识和采取行动。①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规范和控制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程度地增进公共利益,着重强调多元化的、民主的、合作的管理模式。

把握治理的含义需要将其与“统治”进行一番比较,治理既包含一定的强制力,也包含一定的非强制力,而统治是指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政权对国家和社会的支配性控制。治理与统治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需要依靠政治权力和权威来进行,二者也都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为最终的目的。二者的区别在于:首先,权力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必定是政府,而治理的主体除了政府,还可以是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准权力性组织。其次,权力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是一种单一向度的权力。而治理的权力运行的方向则是平行的、互动的,是一种多元向度的权力。最后,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统治的权威主要来源于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法规命令和政府政策,治理的权威主要来源于广大公民的认可和同意。

具体阐释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内容。国家治理体系属于国家生活中的宏观、顶层设计,有助于国家的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国家治理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企业治理、基层和个人自治。传统国家治理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单一治理,而现代国家治理主要是要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的多元治理,不仅依靠政府的权威,还要依靠企业、民间组织等通过网络的协商和伙伴关系确立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施对公共事务的共同管理。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②

一个由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格局,就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它是一个有机的、协调的、动态的和整体的运行系统。就政府而言,它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唯一具有合法性的强制主体,能够为整个社会创建一个基本的制度环境,保证各项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有效执行。就市场而言,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也都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就社会组织而言,现代公民社会蕴含着能够缓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种治理机制,能够在社会治理方面提供多样化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③就个人而言,随着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不断加强,公民需要通过有效的政治参与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从而实现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