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民生法庭:围绕法治做文章

创建民生法庭:围绕法治做文章

摘要:创建民生法庭首先要把握法庭为民这个本质,其次要把握法官工作方法,再次要把握法庭文化形式。要从法治本质抓起,让社会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摸得着看得见的。

创建民生法庭首先要把握法庭为民这个本质,其次要把握法官工作方法,再次要把握法庭文化形式。要从法治本质抓起,让社会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摸得着看得见的。

“民生法庭”创建活动,旨在把人民法庭创建成为群众感知司法公正的窗口,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应该看到有不足之处,个别地方存在认识误区,把形式当成了内容,为典型而典型,起不到标杆作用,进入不了老百姓的心里,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因此有必要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思考定位。

首先把握法庭为民这个本质。司法为民是司法的价值所在,离开了这个本质,司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司法为民的关键是通过一系列审判活动,及时、有效化解纠纷,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让公民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法庭作为司法的前沿阵地,就是要在第一时间,通过审判活动积极将司法的公平正义送到老百姓的家里,送到老百姓的心里。

其次把握法官工作方法。法庭遇到的纠纷,看起来都是一些鸡毛蒜皮、家里家外的一些小事情,可这些小事情在当事人双方心里却是大事情。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打官司是他们最不愿意的事情,之所以闹到打官司这步境地,是双方已经说不好、讲不和了,迫不得已才来的,来的目的就是寻求一个公平。因此,作为法庭的法官,必须把每一个案件都当成大事来做,一言一行都不能疏忽大意,处理案件必须把情、理、法说清楚、讲明白。“说清楚,讲明白”,说起来简单,做到不容易:对“情”,法官要让当事人双方感情互动;对“理”,法官要把生活中的理说透彻;对“法”,要把高深法深入浅出讲出来,让当事人双方能够理解。要达到这个要求,法官必须强化法律知识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深入群众了解一方风俗、风土人情,把握地方习惯。把情、理、法把握好了,才能在调解时让双方心服口服,在裁判时感觉公平正义。

再次是把握法庭文化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影响内容。法庭文化属于形式的东西,但是这个形式却影响着法庭的内在本质,因此应当重视。在物质上要基本满足办公、审判的需要,办公要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审判庭要庄严。开庭无论是在审判庭,或者是在外面,开庭仪式、审判程序一个都不能少。在古代衙门开庭很讲究仪式和严肃程序,其目的就是向社会及当事人渲染一种法律文化,让当事人及社会感受到衙门是一个威严的地方,不是茶馆、酒店,没有莺歌燕舞,不能吵吵闹闹,否则当场逐出门外,这种文化应当被我们现在的法庭继续发扬。法官还要着装整齐,仪表大方庄重。因此,在法庭工作的法官,不要认为在乡村工作可以随随便便,甚至与当事人勾肩搭背,这样会严重影响法庭和法官形象,让当事人及社会对法庭和法官产生不庄重严肃的印象。从目前法院纪检部门收到的问题反映看,很多都是因为个别法官的言行不慎,让当事人产生怀疑和猜测导致的,虽然查无实据,却影响了法院形象。

民生法庭建设,不是那些表面的数据显示,而是从法治本质抓起,让社会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摸得着、看得见的。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