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长篇党史报告文学《根据地》作者、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李延国——
从根据地的故事看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1990年9月21日,山东省鄄城县董口乡董口村村民戴光荣,在翻盖20多年前的3间老屋时,发现一卷已经泛黄的丝绵纸上记载着一个叫李凤英的革命经历。
镇政府派人找到正在捡垃圾的李凤英。李凤英接过丝绵纸看了一会,平淡地说:“这是部队给我的功劳簿!我都忘记放哪里了。”
“功劳簿”唤醒了李凤英的记忆。小时候祖母领着她从河北、河南乞讨来到鄄城。1942年祖母被敌机炸死时,她年仅11岁,举目无亲,八路军鄄西办事处收留了她。部队首长带着她走南闯北,不方便时就把她寄放老百姓家,稍大一点,她就参加了革命工作……
1947年底,她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后又感染了伤寒。部队转战之际,将其托给了董口乡小西张庄的姬殿荣老人。5年中,姬殿荣、姬德训等几个老人像对亲闺女一样伺候她,冒着杀头的危险,为她进城买药、看病,几次把她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这期间知情的战友要南下了,就请县长郭文斋、县委书记陈忠南为她写了功劳簿和简历证明。
1953年初,李凤英的病治好了,这时部队早已南下,多方打听没有结果,李凤英就决定留下。她认下了看护她的老人姬殿荣、姬德训为义父,担起了做女儿的职责。后来她成了家,不久又到乡里食品站找了一份工作,她就把老人接到食品站去住。
几十年来,李凤英总共在董口乡认了18位“父母”,先后为16位老人养老送终,还先后收养照顾了11位弃儿、孤儿。为此,她卖掉了家里可卖的东西,包括她藏有功劳簿的那间房子。已经没人记得她曾是冀鲁豫勇敢的女战士,只知道她是一个好心的老婆婆。
在冀鲁豫根据地有多少这样的母亲,根据地就是靠着无数这样的母亲,养育了人民子弟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