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院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 高尚斌——
从建党学说和理论成果看为人民服务理论的形成发展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石峡峪烧炭时不幸牺牲,毛泽东为此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从张思德身上,毛泽东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更加明确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根本性问题,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领导来说,首先就要破解让人民“得到解放和幸福”的难题。为此,毛泽东在延安废寝忘食地进行理论研究工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以及《<共产党人>发刊词》等重要著作的问世,科学回答了怎样夺取革命胜利和如何开创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等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但“文革”结束时,中国人民仍处于贫困状态。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搞了近30年的社会主义,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搞清楚。在此背景下,邓小平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最高准则,毅然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世纪之交和进入新世纪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两年多来,不仅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而且形成了“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新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
经过以上梳理,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建党学说以至理论创新的中心价值导向。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新年伊始在与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县委书记座谈中,要求他们必须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