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课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提出的这一要求,是针对当下盲目推崇西方自由主义、宪政民主等社会思潮而言的。对外来思想观念,我们不能不加辨别的拿来主义和自我矮化。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源自西方,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反对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并不矛盾。
我国宪法规定,要在人民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教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介绍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同时,也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思考方法教给学生。从这一点来看,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至关重要。
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独立理性而有价值的学术探讨,对破解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大有裨益,是我们大力主张和推崇的。“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也是宪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未讳疾忌医。十八大以来深入持续、不设限的反腐败斗争,即是有力明证。我们欢迎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揭露和建设性批评,但反对单纯的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国内外经验教训证明,青年学生极易受非理性言行的鼓动和煽动,进而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左右,客观上为西方敌对势力策划的颜色革命推波助澜。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警惕。
苏东剧变,殷鉴不远。我们不能忽视意识形态斗争在多国政变中的颠覆性作用,也不能无视解体后的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及民生发展之困。任由西方自由主义、宪政民主等思想观念在高校课堂上恣意传播,借以攻击或抹黑党的领导,这是对学生教育的不负责任,也是与宪法和法治精神根本相悖的。
学术研究、问题探讨,法治框架下的科学理性声音不能少。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