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小组会议上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我们要建设网络强国,就要在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同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确保网络安全,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一、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问题
网络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如何在网络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是一项崭新而又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对网络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影响有清醒认识,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下的功能有足够的了解,需要对中国当下特定的传播环境有准确的把握。
目前,许多国家都已经制定了网络管理条例,对组织或个人进行资格审查,对信息的流通实施技术上的监管。然而,网络空间没有国家界限,对于自由流转的庞大信息流,任何控制和监管都难以完全奏效,因此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了超越传统地域界限的领域。网络已经从三个方面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了消解:首先,由于网络的出现,导致了信息中心的消解和话语权力中心的分散,使得谁掌握信息控制权,谁就掌握了主动、先机;其次,网络技术有可能衍生出各种隐秘的政治控制手段,从而消解主流意识主导权,造成对主流意识的接受度下降;第三,网络舆论也多角度地对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进行着消解,比如:网络舆论中出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向解读或反抗式解读,一种非理性所主导的极端情绪在网络空间普遍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粘合剂”和“混凝土”,在网络空间具有引导、规范和整合舆论、思想的重要作用,网络安全问题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同样重要。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是网络建设的核心问题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是网络建设的前提。以往我们常常热衷谈论网络文化的“去中心化”特征,其实,哪里有去中心化,哪里就有再度中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能简单地依靠行政手段来维系,只有实现符合时代要求完善主导方式才能实现“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
一是实现意识形态建构思维的转变。形成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网络语境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包容性特点,构建一个开放式的语言框架和体系,完成从“独白式”到“对话式”的思维转变。意识形态无法透过教导式的语言传播,意识形态应该是一种共振,携带这份共振的语言才会有影响人的力量,这种能够影响人的意识形态背后需要的是“连接”日常生活领域,当一种意识形态能够决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某种方式体验现实生活时,这个意识形态才能真正“掌握我们”。
二是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首先,要消除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培养和提升开放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引领下敢于、善于从所有人类创造的文明中吸取合理因素,获得有益启示,经过改造不断充实和丰富自身,使自身一直保持开放状态。其次,在面对网络上多元化思想的实际情况时,主流意识形态要有自信追求多元思想的融合,这种自信来自其继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内核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我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是经得起时代变迁、有恒久价值、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结晶,而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符合中国国情,发挥其先进性。而只有同时具备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才能塑造出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让它长在人的心里,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力,才能有能力治理网络文化失序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