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五:适应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增长动力发生重大转变,要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总体来讲,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低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时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首次明确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这就决定了北京在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承担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来看,也迫切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京津冀区域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转型升级压力巨大。
目前,津、冀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80%左右(天津为80.5%,河北为78.7%),特别是钢铁、石化、能源等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行业的比重还相当大,天津生产了全国15%的石油原油,河北生产了全国1/4的钢铁。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关键就是要发挥北京的创新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整体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从北京自身发展来看,强化落实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重要战略来抓。
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北京近年来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产生了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每年产生的技术交易成果70%辐射到京外地区。但是,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还有很大差距,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还不多,还缺少一批对全球市场有控制力、话语权的行业领军企业。硅谷每3-5年就会新产生一家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企业,“英特尔”主宰全球芯片市场,所占份额超过80%;“思科”是全球路由器与交换器市场的领军企业,份额超过65%。北京现在缺乏这样的企业。
在文化创新方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快速发展,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406.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2.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不断完善。但是,北京文化发展水平与崛起中大国首都的要求、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比如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缺乏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企业和文化精品。2012年国际文化产业领军企业50强榜单中,北京有2家企业上榜,而纽约上榜企业则有13家。
因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既是新常态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领带动全国创新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以协同创新引领京津冀区域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北京强化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现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立足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促进科技文化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真正形成双轮驱动发展格局。
一是要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报告明确了2015年的具体工作,要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快制定符合创新规律的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让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充分活跃起来。
二是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报告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任务举措。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加强历史文保区修缮政治与改造更新,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
三是厚植创业创新文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键是要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李克强总理曾多次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的空间,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厚植创业创新文化,就是要营造有利于科技、文化创新的社会氛围。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从推进人才特区建设、鼓励创新型和专业性孵化器发展、出台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政策措施、深化标准创新试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任务措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