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六: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造成北京“城市病”的原因主要是北京功能过多。北京的有些功能是首都城市所特有的,如国际交往、行政办公等功能;有些功能是历史悠久城市所形成的,如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同时,在国家现行的财税体制下,北京城市发展还需要有产业或经济功能,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人口的集聚,必然会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带来巨大压力,也引发了交通拥堵、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说,经济功能过于集中是造成北京城市病的最主要原因。
近十年,北京就业人口总量增长了400多万,年均就业人口增量占常住人口增量的65.9%。特别是占北京人口增量主体的外来人口就业比重更高,80%都实现了就业。
因此,治理北京“城市病”问题,根本上还是要从调控经济入手。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指出,北京的经济发展必须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
北京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而是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
当前,北京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低端过多、高端不高”的问题。一是还存在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低端产业。如还存在一定数量的“三高”行业和企业,石油加工业、电力热力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工业、采矿业等五大工业领域能耗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5以上。
再比如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心城区存在相当数量的批发市场。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批发零售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47.8万人,占全市总就业人口比重达到13.3%。
再比如,据统计北京外来就业人口中,2/3都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建筑业四大传统行业。
二是首都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有待提升。高端企业总部聚集程度是体现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在全球话语权的体现。
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底,北京市总部企业达到3937个,占全市的0.6%;总部企业吸纳从业人员309.8万人,占全市的27.9%;资产总额82.68亿元,占全市的67.7%。
总部经济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特征,但是与东京、纽约等城市相比,虽然北京拥有52家企业入选全球500强,成为全球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但总部数量、规模等还存在较大差距。
比如,北京拥有的制造业跨国公司总部数量为纽约的1/4、东京的1/12;金融业跨国公司总部数量为纽约的1/3、东京的1/4。
另一方面,北京及我国企业总部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也相对较弱。据中国企业联合会数据,2013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为13.98%,低于“世界100大跨国公司(61.06%)”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37.91%)”。
因此,北京经济发展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能简单地追求GDP规模和增长速度,关键是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要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减乘除法,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形成创新引领、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的经济结构。
报告提出,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高端产业发展新优势;适应新常态下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成为主流,巩固提升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结构,明确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
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报告提出继续打造“六高四新”高端产业主阵地,提高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