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努力建设“人文城市”

河南:努力建设“人文城市”

摘要:城市文化反映城市的精神状态,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决定了城市品位和城市发展潜力,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命。

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通过的《战略纲要》提出了建设“人文城市”的新要求,这是我省城市建设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点睛之笔。当前我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新市民涌入城市,城市规模正在快速扩张,怎样理清和打牢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艺术品位,把全省城市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和谐美丽、文化厚重、开放鲜活、催人奋进,具有中国气派、中原特色和地方风格的现代人文城市,让广大城市成为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

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城市理解比较简单,认为城市就是军事中心、政治中心、商业中心、交通中心、工业中心等等,特别是进入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的历史阶段以来,许多地方基本上完全以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作为判断标准和价值选择来思考和谋划城市建设问题,这种“经济城市”理念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在较短时间内问题不大,甚至还会感到成效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就越来越暴露出来,城市过度拥挤、功能紊乱、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人们在城市生活紧张、焦虑、冷漠、无助,城市缺少文化,品位不高,没有特色,千城一面,“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这些表面上看是今天城市建设管理层面的问题,深层次上是我们对“什么是城市”的思想理论认识不足的问题。

其实,由于片面的以“经济城市”单一理念主导城市建设导致“城市病”的现象不独在我国出现,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都出现过“物质上的最高成就和人文社会的最坏状况”的城市化陷阱。正因为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成立“城市合作与发展组织”,组织力量系统研究人类的城市问题,通过了指导世界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人居议程》,这个文件对什么是城市下了一个定义,“城市是地球上人类集中居住的区域”,也就是说,城市是“人居中心”。这是一个城市以人为本的定义,是把市民放在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中心地位的定义,判断城市和一切城市建设活动好与不好的根本标准就是是否适宜“人居”,评选美好城市的根本标准就是“宜居”。城市建设要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让人们在城市生活得更美好。城市是“人居中心”学说的形成,是世界城市科学基础理论的奠基。而城市市民的美好生活,既有就业、收入、居住等物质条件的满足,有教育等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配套,有精神文化心灵的寄托和宜人环境的相伴,还有社会交往、亲情、友谊和尊严的实现,实际上就是要实现从“经济城市”向“人文城市”的转型和跨越。

建设“人文城市”,对我省是一个大课题、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党执政后首次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人文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提高全社会关于城市建设的思想理论水平,把人的生存和价值置于城市概念的核心,形成人文城市规划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在城市快速扩大规模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人文城市发展路子,用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支撑文明河南、美丽河南建设。

切实增强全社会人文城市建设意识

城市作为人居中心,应当拥有社会化、市场化、知识化、艺术化的文化,拥有体现科学、理性、进步、开放和自由、民主、竞争、向上精神的文化,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个性文化。城市文化应当是可持续的文化。城市文化反映城市的精神状态,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决定了城市品位和城市发展潜力,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命。一个城市的环境有没有历史记忆,有没有文化个性和特色,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城市的活力、城市的吸引力和城市的生命力,决定着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综合竞争能力和居民生活质量。欧洲有许多中小城市,规模不大,人口不多,经济总量也较小,但就是因为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内涵,能够几百年保持繁盛而不衰。我们必须把城市文化建设问题突出出来,把人文城市建设作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城市政府和全社会关于人文城市建设的思想意识。我国著名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吴良镛先生指出,“自古太守多诗人,城市领导人首先要有文化、有诗意,担任城市市长的人应是有诗情画意之人。”要认真总结过去几十年我省城市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高文化品位城市建设的有益经验,挖掘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中原建筑文化的丰富宝藏,引进现代城市环境艺术的先进理念,努力使全省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得到显著提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