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办扶贫开发工作总结(3)

扶贫办扶贫开发工作总结(3)

四是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在抓好村级互助金、扶贫企业贴息等金融扶贫的同时,兴办小额扶贫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建立信贷扶贫贴息专项资金,对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农民合作社等与贫困农民利益链 接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扶持,给予以奖代扶和信贷扶贫贴息支持。

五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五小”水利工程,基本解决农田水利灌溉和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继续抓好农网升级改造。在抓好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村间通畅硬化工程,逐步完成村(组)间道路硬化。

六是抓好农村民生事业建设。采取集中安置与补贴引导相结合的方式,继续抓好扶贫建房示范村建设,切实解决扶贫对象基本住房问题;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卫服务网络,实现乡乡有标准卫生院和村村有卫生室、有图书室及文化娱乐场所;继续抓好通播、通视、通话、通信工程建设,搭建好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继续抓好农村低保、五保、新农保、新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特殊困难群体救济救助机制建设。

七是抓好农村教育扶贫。把扶贫培训和扶贫助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实施好扶贫培训计划和扶贫助学工程。加大对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的帮扶力度,对湘西州农村籍进入中高职业学校进行学历教育的贫困学生,做到应扶尽扶;以湘西州民族中学“宏志班”扶贫助学项目为起点,逐步在全州开展高中贫困学生扶贫助学;加大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扶贫助学力度,建立全履盖扶贫助学机制;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以湘西职院等为基地,办好劳务技能、科技骨干、种养能手、新型农民等特色培训班。

八是抓好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继续支持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完成35个农贸市场的改造或新建。九是抓好贫困村集体经济建设。进一步完善购建农副产品销售门面方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农村基层基础。

(四)工作措施。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以精准扶贫为总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七项“精准”措施。

一是在扶贫目标上突出“精准”。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因地制宜、分层分类、逐乡逐村制定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规划,进一步瞄准腊尔山、吕洞山、红土片、永龙界4大贫困片区和 1200个贫困村、73.43万名贫困对象,全力抓好“三件大事”,确保到建州60周年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减少到 15%左右;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贫困发生率控制到4%以内,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0万人以内,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是在扶贫产业发展上突出“精准”。紧密结合国家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发展特色产业,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积极探索完善金融扶贫、龙头企业和股份合作组织扶贫、家庭农场和能人带动扶贫等模式,建立健全贫困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链接机制,加快农村土地规模流转进度,促进扶贫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抓住国家实施旅游扶贫的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游、观光农业,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三是在民生扶贫上突出“精准”。着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逐步提高教育、卫生、医疗水平,切实保障贫困群众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对特困村、特困户的帮扶,综合采取专项救助手段,一个不漏地“托住”基本生活底线。加大教育扶贫投入,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动农村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决不让农村贫困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四是在创新扶贫管理上突出“精准”。在精准识别贫困村和扶贫对象的基础上,建立帮扶信息档案,构建全州扶贫信息系统,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加强精准扶贫监测,完善“户有牌、村有册、乡有簿、县有备案”台账式扶贫管理制度,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高度重视发展农村“能人经济”,使大批经济能人成为农村最有潜力的创业资源、最具活力的市场开拓主体、最具牵引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五是在整合扶贫力量上突出“精准”。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领导责任制和“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挂户”的扶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做好中直机关、央企、省直单位和省辖七市对口扶贫的协调、联络和服务工作,争取更多的中央和省属单位来我州扶贫。设立湘西州扶贫基金会,广泛动员和鼓励海内外慈善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我州扶贫开发。建好湘西州社会扶贫网,为爱心人士、爱心团体提供结对帮扶的平台与对象,拓展社会扶贫空间。

六是在扶贫资金投入上突出“精准”。大力整合扶贫专项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着力解决突出贫困问题。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改革力度,创新分配方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切实管好用活扶贫资金,确保资金安全,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七是在扶贫工作考核上突出“精准”。对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增加扶贫工作指标权重,具体考核农民收入增长、贫困人口减少、民生保障等指标,特别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重点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真正让实绩突出的干部有位置,让干得好的干部实惠多,形成真抓实干、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公文写作栏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