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中国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据2014年底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4)No.4》显示,2013年中国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为30.6%,低技能与低技术含量产业为17.8%,而中等技能与技术含量的产业为12.3%,高技能与高技术含量产业为17.1%。这说明,中国出口产品中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仍占很大比重,而高技能与高技术含量产品正在显著增长。近年来,中国工业结构由门类单一到齐全、由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迈进,中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创新正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要素。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847亿元,比1995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21.6%;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08%,比1995年提高1.5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如今已成全球第一大贸易国。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总额达到41600多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201倍,在世界货物贸易的排名从比重不足1%上升到12%左右。据中国经济网,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过去10年中国与沿途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
在西方国家饱经金融危机冲击、深陷资本和财政困难的同时,中国成功地从资金缺乏、吸引外资的资本输入国转换为外汇储备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不仅自身具备应对金融风险的足够实力,还开始输出资本,投资开发,帮助有困难的国家。总量约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使中国超过日本坐拥世界规模最大外汇储备国地位,“中国资本”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07年,中国成立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10月24日,中国倡议并拿出约500亿美元,与21国在北京签约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整个亚洲的港口、铁路和输电线等方面的建设提供资金。为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中国又出资400亿美元建立“丝路基金”。预计到2020年,东南亚和中亚国家光在必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上就需至少8000亿美元,而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1.25万亿美元。2015年中国将超过目前的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出资者。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2013年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亚洲的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欧洲市场的离岸人民币交易量快速增长,非洲和美洲国家也开始积极地增强人民币离岸业务。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阶段,人民币投资产品日趋丰富,海外离岸市场建设飞速发展,人民币成为英国外汇储备货币之一;从地理位置来看,在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已经发展日趋成熟的基础上,2014年离岸人民币市场在英国、欧洲、韩国、新加坡等全球金融中心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据2014年7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等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4》,2013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达到1.69%,与2013年初的0.92%相比提高了84%。同期美元国际化指数为52.96%,保持基本稳定;欧元为30.53%,英镑4.3%,有温和的上升;日元4.27%,国际化程度下降。随着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直接投资额和人民币的信贷额大幅增长,201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为1.74%,第二季度为1.96%,年底有可能会超过3%。乐观估计,三五年内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国际使用水平有望成为继美元和欧元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货币。
“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以东部沿海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需要升级转向,累积的先发经济优势和能量需要外溢转移,多年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亟需在深度和广度上持续推进,为提升并扩大整体对外开放水平和空间,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奠定了历史基础和现实机遇。
纵观古今,我国的对外交流和开放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漫长演变历程,如果从开放主体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来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汉唐——主动开放时期,明清——主动锁国时期,清末民国——被动开放时期,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被动锁国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迄今——主动开放时期。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后,我国对外开放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重启国门。1980年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大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起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并在开放城市开辟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大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步伐,形成沿海开放地带。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并以之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还开放了一些沿边城镇和内地省会城市。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5个城市,不久又批准了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遍布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内陆边境沿边城市也逐步开放。至此,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局面,形成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