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学界的一个流行词语。“新常态”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指在次贷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不可能恢复到危机前的高速增长状态,而会陷入长期低速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状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早于2012年借用“新常态”的概念,用来指称我国即将进入的中高速增长状态。此后,这一概念被官方采用,其含义则更加倾向于特指涵盖当前的以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经济运行状态。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常态”展开系统阐述,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和高速增长阶段相比,“新常态”具有如下特点:
1.经济增速明显下降。在“新常态”下,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出现明显下降。研究表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大体维持在6.5%—7%。
2.增长动力发生变化,结构调整成为时代主题。在高速增长时期,驱动增长的主要是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主要是冶金、建材、化工、能源等产业。而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则主要是汽车、精密机械、新能源、金融、信息等产业。在高速增长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产业内部劳动力配置结构的优化;而在“新常态”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主要是来自非农产业内部劳动力配置结构的优化。
3.竞争优势来源发生变化,研发和创新成为竞争力主要来源。在高速增长时期,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是廉价劳动力的供给以及大规模投资带来的规模经济。在新常态下,企业的竞争力则主要来自高附加值的研发和创新活动。跨国投资、全球化经营,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4.风险因素多,制度转型压力大。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这一时期也是矛盾多发、风险累积的时期。处理不好,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中国而言,经济增速换挡期、深化改革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使经济运行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宏观调控政策抉择难度明显加大。
经济运行的上述阶段性变化,为宏观调控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具体如:
1.传统调控经验失灵。高速增长时期,潜在经济增长率是稳定的。既有的调控经验为确定宏观调控目标、运用调控手段提供了有效的参照系。但在“新常态”下,潜在增长率变动不居,传统的刺激手段也因快速的结构调整而出现效率下降。如何确定宏观调控目标,如何选择政策搭配,应成为摆在决策层面前的重大问题。
2.政策空间受到挤压。在新常态下,无论是财政政策操作还是货币政策操作,其政策空间都大大压缩。以货币政策为例,快速推进的金融自由化、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导致金融活动“脱媒”,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传统联系失效;深刻的结构性调整加剧了金融风险,降低了银行贷款意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货币刺激的政策效果;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和资本市场开放,使资本跨国流动更加自由频繁,导致货币政策操作面临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这些都对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了制约。
3.对政策搭配要求更高。“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主题是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而宏观调控的着眼点是总量平衡。如何把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把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是宏观调控面临的又一挑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